据央视新闻报道: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因溃疡性结肠炎再次复发而主动辞职,消息传来,普通公众一片哗然。据了解,安倍晋三在17岁的时候就患上了溃疡性结肠炎,迄今为止已经与它斗争了50年,在年,安倍也曾因病有过一次辞职。
那么,听上去不太严重的溃疡性结肠炎究竟是一种什么病?为什么这么难以痊愈,以致于一国首相竟也因它而辞职呢?
在医学上,溃疡性结肠炎又被称为溃疡性大肠炎,和克罗恩病合并统称为炎症性肠病,是一种肠道的终身性免疫类疾病。早些年,它在欧美发达国家最为多见,但近些年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已经发展了几十倍,早已不是一个罕见的疾病。
受医疗技术的限制,该病病因尚未确定,但根据大数据推测,该病与肠内菌群异常、自身免疫力反应有关,或者饮食习惯的剧烈改变也会致病;该病存在遗传的可能性,在发达国家结肠炎患者当中,超过20%的直系亲属都患有溃疡性结肠炎。
年过六旬的安倍晋三已与溃疡性结肠炎抗争了大半生,但仍然无法确定准确的病因,较为通常的解释是体外未知物质引起人体的反应、基因因素和个体免疫系统影响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表现情况多种多样。比较典型的症状多表现为反复、持续的腹泻、血便伴有腹痛。患者如厕次数频繁,但每次上完厕所后仍“意犹未尽”,有一种在蹲一会的感觉。该病除了引起肠道问题以外,骨质疏松、肝脏损害、皮疹、眼部炎症、关节炎、脱发等症状也会出现。最可怕的是,溃疡性结肠炎还有一定几率引起癌变,数据说明,20年以上的患者罹患结肠癌的风险比普通人人高了10~15倍。
在疾病诊断中,该病变化多端、极难发现,医生需要借助临床症状、大便检查、抽血检查、磁共振、CT、病理检查、胃肠镜等多种检查方式进行综合研判,在逐一排除其他类似表现的疾病,才能给出初步的诊断。据新闻报道,安倍晋三在首次诊断前,其症状已经反复出现10年以上,可见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复杂。
溃疡性结肠炎发展到最后,最为严重的结果就是并发大出血,其发生率为1.1%~4.0%左右。除因溃疡引起血管发生出血外,低凝血酶原血症同样是重要原因;与此同时,该病引发肠穿孔的发生率为1.8%,其在结肠扩张基础上发生,容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进一步合并中毒性巨结肠导致严重毒血症;最后,该病导致息肉并发率为9.7%~39%,医学上常称这种息肉为假性息肉,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型,炎型息肉型、黏膜下垂型,最终有一定几率并发结肠癌变。
可以猜想,安倍晋三因患溃疡性大肠炎病情恶化而辞职。其所谓“恶化”,就有可能是这些中的一个或多个。
受医疗技术的限制,目前,溃疡性结肠炎仍然无法治愈,但现有技术却可以有效控制病程的发展。该病被确诊后,需要马上进入治疗阶段,在治疗时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据了解,安倍本人在治疗过程中就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制剂、选择性白细胞吸附疗法。此外,在该病的治疗中,生物制剂、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粪菌移植、外科手术也是有力的武器。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炎症,常用的药物有四大类,包括柳氮磺胺吡啶、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以及中药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选择药物治疗,从而缓解症状。但若药物还是起不到疗效,又或者大量出血、溃疡穿孔以及存在癌变可能时,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是终身性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尤为重要。好的自我管理可以减少疾病复发,减轻疾病活动。
1.劳逸结合,不可太过劳累,避免熬夜,每晚应连续睡足7~8小时。
2.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注意衣着,保持冷暖适中。
3.少量多餐,建议吃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不吃生、冷、油腻、牛奶及奶制品、多纤维素的食物。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肠道感染。
4.戒烟戒酒,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减少非甾体消炎药的使用。
5.保持心情舒畅,缓解精神压力,避免情绪波动。
除了上述这些方法来积极控制结肠炎,为了防止结肠癌的发生,还要定期复查肠镜。起病8~10年的所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无论病情如何,都要做一次肠镜复查。
特别是发病早、病情重、肠道病变广泛、有结肠癌家族史、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患者,癌变风险高,要更早、更频繁的复查肠镜!
·文案:新媒体部/翟登鹏、董鹏
·设计:新媒体部/赵文霞、晋智辉
·医院原创作品,欢迎转载。
·转载或其他合作,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