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CSCO国际白血病bul

年CSCO年会在9月19日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年会,参会人员已超35,千人,各个会场座无虚席。由朱军教授和致力于淋巴瘤/白血病教育的JonathanWood博士共同主持的国际白血病?淋巴瘤专场同样也吸引了众多血液领域专家学者驻足,现场异常火热。

会议现场

本专场完美诠释了王绿化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中提出的“为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地位,我们要走出去,请进来”的理论。中外专家就淋巴瘤、白血病最新进展进行了精彩分享。中西合璧,更全面的了解血液领域国际动态。CCMTV-临床频道为您回顾专场精彩内容。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梅奥大学医学研究所GregNowakowski教授就“精准医学在DLBCL诱导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精彩报告。GregNowakowski教授回顾了年DLBCL的治疗情况及结果——经过治疗后,约60%的患者被治愈,40%的患者会复发。同时,GregNowakowski教授根据不同研究结果整理并分享了如何优化一线免疫化疗(R-CHOP方案)的经验,如加入靶向新药(来拿度胺、伊布替尼等)进行个性化治疗的经验。

GregNowakowski教授表示,导致个体化治疗失败或具有差异性的因素,还需进一步讨论,例如诊断-治疗间隔的影响以及其与预后的关联等。此外,GregNowakowski教授还分享了梅奥治疗双打击淋巴瘤的经验,随后表示,XRCHOP将是DLBCL治疗未来的精准医学并提出未来DLBCL精准医学试验设计的新模式。

上海交通大医院赵维莅教授则从“异质性分层下DLBCL当代治疗策略”层面继续探索DLBCL的诊治之路。DLBCL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亚型具有不同临床特征、遗传学改变及治疗反应。赵维莅教授从临床异质性、病理异质性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了DLBCL异质性特点。并基于分子异质性分享了初治、复发/难治DLBCL的治疗策略。赵维莅教授表示,对于双打击淋巴瘤患者,通常采用强化治疗方案,如R-HyperCVAD、R-DAEPOCH等;R2-CHOP是MYC重排阳性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这类患者存在较高的CNS复发风险,推荐进行CNS预防性治疗;对于65岁的non-GCB患者,伊布替尼+R-CHOP可改善患者生存;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线治疗可应用于高危患者,但需进一步试验。最后,赵维莅教授总结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已经进入个体化治疗,基于临床分期的化疗方案选择应采取“低危-减法,高危-加法”的原则,即低危患者减少化疗疗程,减少毒副作用,年轻高危患者增加化疗剂量,老年高危患者增加靶向药物;除临床层面外,在分子异质性分子分型方面也应做进一步明确,如ABC亚型BTK抑制剂的使用,双表达淋巴瘤患者去乙酰化药物的使用,MYC重排阳性患者免疫调节药物的使用以及免疫异常患者进行CAR-T细胞治疗等。医院李小秋教授带来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EB病毒感染对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和PD-L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的精彩报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异质性为临床诊治带来了诸多困难与挑战。EB病毒感染是造成DLBCL异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李小秋教授就自己的研究结果详细讲述了EB病毒感染对DLBCL异质性的影响,虽然具体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但是其研究为DLBCL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李小秋教授详细介绍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以及B细胞在通路中的重要作用。EB阳性DLBCL患者的B细胞分化和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出现细胞浆细胞分化受阻、T细胞相关配体表达异常,进而影响免疫稳态。EB阳性DLBCL患者的BCR免疫活性受到抑制,导致其丧失捕捉、呈递抗原的功能、聚集-交联形成的BCR“慢性”激活效应减弱,无法激活下游信号传导路径,进一步导致B细胞信号通路活化受抑。肿瘤细胞可通过过度表达PD-L1,使细胞毒性T细胞失活,逃避免疫攻击,李小秋团队研究发现,EB病毒感染与PD-L1过度表达有关,但是目前EB病毒感染导致PD-L1过度表达的机制尚不清楚。最后,李小秋教授总结到,在EB病毒阳性的DLBCL中,BCR信号通路多处于静息或低水平活化状态,EB病毒高表达的LMP2A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模拟BCR信号通路活化效应,且EB病毒感染与PD-L1表达上调有关,所以提示我们,此类肿瘤的治疗,应用BCR信号通路相关靶向抑制剂可能会作用有限,利用针对PD-1/PD-L1等免疫检查点的靶向免疫干预可能会更有前景。

惰性淋巴瘤

维吉尼亚大学的MichaelWilliams教授就惰性淋巴瘤待满足的需求:新一代药物是否可以改善治疗结局进行了精彩阐述。惰性B细胞淋巴瘤包括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MichaelWilliams教授重点就滤泡性淋巴瘤(F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的一线治疗、新一代抗-CD20单克隆抗体和新型靶向药物是否改善治疗情况、联合靶向药物是否取代或限制传统细胞毒性化疗方案进行精彩探讨。MichaelWilliams教授表示,靶向药物改变了多性淋巴瘤的治疗,同时改善了患者的缓解情况和生存情况;在化学-免疫治疗基础上加用靶向药物,如BTK抑制剂或Venetoclax,显示出早期优势。同时,MichaelWilliams教授表示惰性淋巴瘤的管理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鉴别出预后较差和较高风险的患者可以根据风险调整治疗方案,将优化MRD监测应作为治疗终点,在治疗上应减少或避免传统化疗方案的细胞毒性,为惰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提供更持久的缓解时间、改善其生活质量。医院徐兵教授重点解析了滤泡性淋巴瘤(FL)诊治进展。徐兵教授分享了FL的流行病学、生物学特征及发病率等数据。从数据看,虽然我国FL的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同时介绍了POD24的具体定义即初诊患者开始一线治疗后24个月内出现疾病进展。徐兵教授指出如何早期识别POD24患者是目前的治疗难点,目前尚缺乏比较理想的早期判断POD24患者的预测方法,ASH报道GALLIUM多参数预后模型对POD24预测值达到73%,是目前报道中预测值最高的方法。对于一线治疗,徐兵教授表示含有GA或苯达莫司汀的方案可能可以减少POD24的发生、维持治疗也可增加患者PFS,减少POD24的发生。对于复发患者的诊治策略,徐兵教授表示化疗序贯移植可作为复发患者的诊治策略,多项研究提示自体移植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异基因移植具有较高非复发死亡率,可考虑应用于广泛骨髓累及或ASCT后复发的患者。对于不适合移植的患者,目前推荐anti-CD20、来那度胺或P13K抑制剂为主的方案。瑞士南部肿瘤学研究所EmanueleZucca教授则分享了关于另一种惰性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的研究进展。边缘区淋巴瘤(MZL)包括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MALT淋巴瘤)的结外MZL、脾MZL和淋巴结MZL。EmanueleZucca教授主要介绍了MALT淋巴瘤的组织学特征、发病机制、治疗策略和预后工具。EmanueleZucca教授表示MALT淋巴瘤与慢性感染有关,基因特异性的遗传改变影响了NF-kB途径,使之活化进而形成淋巴瘤。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积极的治疗,遵循观察等待策略,不同部位MALT淋巴瘤患者采取放疗、化疗后,大多数患者都表现出良好的疾病控制和总体生存率。局部疾病患者使用放射治疗可以治愈,可以通过相对适度的辐射剂量实现非常好的长期局部控制。对于靶向治疗,EmanueleZucca教授表示,伊布替尼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边缘区淋巴瘤(MZL),其他靶向药物目前还处于评估阶段。

创新药物

Memorial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的EytanM.Stein教授就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新型药物进行了精彩回顾。年,Rai及其同事建立了治疗AML最佳诱导方案:连续7天输注阿糖胞苷与3天柔红霉素重叠使用(7+3)。对于7+3无效的患者,其2年生存率为10%或更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疾病预后的不断研究,众多学者意识到某些基因异常是AML发病机制的主要因素。EytanM.Stein教授则分别分享了AML新型药物的相关数据。新型细胞毒性药物CPX-、和抗细胞凋亡蛋白BCL2抑制剂,对比“7+3”,在治疗AML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希望。在新诊断的AML治疗中,FLT3抑制剂Midostaurin在诱导和巩固治疗过程中与“7+3”联合使用,对比单独使用“7+3”的新诊断的AML患者,其5年的总生存率提高了7%。FLT3抑制剂Gilteritinib在复发难治性FLT3突变AML患者中,显示出比再次诱导化疗的生存率更有优势。包括Ivosidenb(IDH1)和Enasidenib(IDH2)在复发、难治和新诊断的IDH突变型AML患者的总体应答率约为40%。阿糖胞苷联合hedgehog基因抑制剂Glasdegib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初诊老年AML患者。最后,EytanM.Stein教授表示随着研究的进步,通过应用新的药物联合化疗,AML的治疗将无比光明。医院宋玉琴教授则从中国淋巴瘤免疫治疗注册研究新进展的角度,进行了精彩报告。宋玉琴教授表示目前共有17个细胞治疗产品获得IND批准。宋玉琴教授主要就JMCAR研究和维布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CD30+霍奇金淋巴瘤/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中国注册研究,这两项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宋玉琴教授指出,目前细胞治疗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国外细胞治疗向两极化发展,国内行业门槛低,实验室水平同质化竞争,产业化/质量控制难度增加。同时表示,中间环节改造可提高CAR-T的安全性,联合疗法有望提高其疗效。目前细胞免疫治疗在复发难治NHL患者中已积累一定的安全有效数据,使CAR-T向前线推进成为可能,期望以后能够持续向其他血液肿瘤探索,最终进入实体瘤细胞治疗领域。此外,宋玉琴教授称维布妥昔单抗使中国复发/难治CD30阳性HL和sALCL患者在临床上获益同时其安全性可控,维布妥昔单抗为中国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临床治疗选择。

报告结束后,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邀请我国著名肿瘤专家管忠震教授为白血病?淋巴瘤专场做最后的总结。管忠震教授称在肿瘤治疗方面我们是困难与进展并存。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希望中国临床医生不断吸取国际临床经验,共同努力,迎接光明的未来。

(部分专家合影)

荟萃名家,聚焦临床

欢迎







































白癜风图片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engv.com/lblyiy/102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