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案例18青年恶性肿瘤患者脑卒

简要信息

女,39岁。醒后卒中,入睡时间:-7-:10;醒后发现右侧肢体无力,以及口角歪斜。入睡-到达急诊时间:约10小时。NIHSS_9。年发现宫颈癌,多次行化疗和放疗;目前处于中晚期,计划近期再次化疗。个人史和家族史无特殊。

急诊多模式CT

□-7-1

△颅脑CT平扫:左侧壳核边界模糊,局部少许低密度,ASPECT_8。

△颅脑CT平扫及其薄层重建图像:左侧壳核后部团片状高密度影(橙箭),边界模糊。

△颅脑CTA: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橙箭),远端分支较右侧明显稀疏。

△颈部CTA:所见颈部脑动脉未见明确异常。

△脑CTP:左侧大脑中动脉区大范围TTP较对侧显著延长,而CBV和CBF显著降低区域(核心梗死)较为局限。

临床诊断

1、急性脑梗死(左侧大脑中动脉区)

2、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严重狭窄(病因不明)

3、宫颈癌(中晚期)化疗和放疗后

诊治分析

1、患者醒后卒中,到院时间距最后正常已经有10小时,超出指南推荐静脉溶栓时间窗。

2、左侧壳核后部CT显示的小团片状稍高密度影的性质到底是什么?笔者团队协商后考虑可能是“海绵状血管瘤”,不考虑“急性出血”,依据是:稍高密度影呈团片样,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无占位效应。基底节“急性出血”通常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清晰、有一定占位效应的团块状高密度,密度显著高于周围脑组织,故不考虑“急性出血”。

3、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严重狭窄,NIHSS_9,脑CTASPECT_8,脑CTP提示核心梗死局限,存在大范围可挽救的严重低灌注“组织窗”,符合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指证。

4、该患者的肿瘤主诊医生急会诊后,认为该宫颈癌患者预期寿命超过6个月。

经和患者家属沟通后,同意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急诊介入治疗

□-7-1

△同轴技术将6F长鞘(Cook,90cm)送至左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的远端,经.”泥鳅导丝将中间导管(Navien,cm)头端送至海绵窦段上升部,造影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弥漫狭窄(橙箭),局部管腔重度狭窄(红箭),狭窄远侧分支血流速度明显缓慢,左侧大脑前动脉经软脑膜侧支循环部分代偿左侧大脑中动脉区血流。

△微导管(ProwlerSelectPlus)配合下,将微导丝(sychro.”,cm)头端通过狭窄病变,并置于M2段远段。

△经微导丝将颅内球囊(赛诺,2.0*10mm)送至狭窄部位,造影证实定位准确后,分别以6atm和8atm压力各扩张狭窄病变1次。

△2次球囊扩张后造影: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改善,远侧分支血流速度明显增快;但主干管腔造影剂充盈欠佳,显影较淡,提示夹层形成可能。

△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植入颅内自膨式支架(Enterprise,4.5*22mm)后造影:狭窄明显改善(轻度残留狭窄),造影剂充盈较球囊扩张后亦有明显改善。

△经左侧颈内动脉造影(颅内动脉正侧位):左侧大脑中动脉分支显影恢复正常。DSA平板CT:未见颅内出血;结束手术。术中经导管推注“欣维宁”共8ml,术后6ml/h维持。

复查多模式CT

□术后第2天-7-2

△术后第2日,颅脑CT平扫:左侧壳核和尾状核头部低密度。

△术后第2日,颅脑CTA: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通畅,远侧分支显影良好。

△脑CTP:左侧大脑中动脉区灌注已恢复,左侧基底节区局部灌注较对侧增高。

术后第2日复查CT排除出血后,予以负荷双抗(阿司匹林mg和氯吡格雷mg),6小时后停用“欣维宁”。

MRI

□-7-9

△脑FLAIR和DWI:左侧尾状核和壳核梗死。

△脑T1WI、T2WI、FLAIR和SWI:左侧壳核后部“爆米花”样高低混杂信号,结合CT表现,考虑:海绵状血管瘤。

术后患者右侧肢体无力快速恢复至5级。

住院期间经充分评估,未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脑血管病变危险因素。

出院NIHSS_2,mRS_1。

简要评析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1、此患者为大血管闭塞脑卒中,合并中晚期宫颈癌,但考虑到预期寿命大于6个月,其他临床和影像评估结果符合血管内治疗指证,故建议其行急诊介入治疗。2、此患者年青女性,并中晚期宫颈癌;恶性肿瘤是青年卒中原因之一,其所致高凝状态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机制。3、术中造影所见的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特征如下:主干长段狭窄,边界清晰,造影剂充盈均匀,局部轮廓不规则并管腔重度狭窄,高度提示狭窄为“原位病变”所致,但很难明确具体病变性质(血管炎?粥样硬化?)。上述造影表现不符合典型血栓栓塞特点:血栓栓塞通常停留于主干分叉部,一般造成主干远端或分支近端闭塞;血栓栓子所致管腔狭窄,往往边界模糊欠清晰。4、因此,术中微导丝通过狭窄病变后,首选球囊扩张狭窄病变,迅速改善血流。但球扩后造影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造影剂充盈不佳,提示夹层形成可能;植入支架后,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管腔狭窄基本解除,造影剂充盈较前明显改善。5、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急诊CT于左侧基底节区检测到一小团片状稍高密度影,位于壳核后部;基底节钙化常对称性分布于双侧苍白球。故此患者左侧基底节稍高密度病变需要与“急性出血”鉴别,笔者团队根据影像学特征考虑是“海绵状血管瘤”,并最终由MRI明确诊断“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要点详见前文。此病例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大血管狭窄-闭塞脑卒中病因机制不完全都是高凝状态相关血栓栓塞,如此患者即是考虑颅内动脉原位狭窄病变所致脑梗死;准确预判狭窄-闭塞原因,有助于安全高效地实施介入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大血管狭窄-闭塞脑卒中,如预期寿命相对较长,且符合血管内治疗指证,急诊介入治疗有可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原创作者:陈红兵

编辑:黄欣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engv.com/lblyy/14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