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白鸥教授
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TCLsPTCLs)是起源于胸腺后成熟T淋巴细胞的一组疾病,约占NHL的10-15%(北美);32.5%(中国)。由此,中国对PTCLs研究,具有该领域的国际意义。这组疾病具有异质性,包括发生在血液、淋巴结、结外、皮肤等多个不同亚型。但以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AITL,18.5%);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TLALK+,6.6%);ALK阴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TLALK-,5.5%);以及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PTCLnos,26.0%)为主,占PTCLs的56.6%。也是我们平时所指的,以及大部分临床研究所主要涵盖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
总体来讲,PTCLs预后差。来源于国际T细胞淋巴瘤研究组(IPTCL)和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癌症中心(BCCA)数据显示,传统的CHOP/CHOP样方案反应差,除ALTLALK+外,5年FFS20%;OS30%。一线应用自体造血干细胞(ASCT)巩固,也仅能使5年PFS、OS提高10%,部分获得改善。复发后二线方案反应更差,中位OS为6.5月。因此,PTCLs疗效提高寄托于新药。重点包括:①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Romidepsin罗米地辛、Belinostat贝利司他、Chidemide西达本胺等);②叶酸抑制剂:Pralatrexate;③单克隆抗体:CD30单抗(Brentuximabvedotin)、CD52单抗(Alerntuximab)等。针对复发难治的PTCLs单药可获得30%左右的ORR;而对CD30阳性的ALTL,ORR可高达86%。基于此,FDA已批准上述新药用于复发/难治PTCLs。而且进一步与化疗方案的联合的临床研究也在招募、完成中。将会给PTCLs病人带来更好的疗效。
新药中,目前我们临床主要应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HDACi西达本胺。其重要的结构特点是新型骨架,选择性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其独特的抗肿瘤机制是:①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促进凋亡;②减轻化疗耐药、抑制肿瘤转移;③诱导激活NK细胞、TCL细胞,增强抗肿瘤免疫。因此,上市前II期临床研究获得很好的疗效。针对复发难治的PTCLs单药获得29%的ORR;中位反应持续时间(DOR)9.9月。并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部分SD病人可进一步获得生存获益。因此,24月获益生存率(包括CR、PR、SD)可达61%。中位OS与其它新药普拉曲沙(14.5月);罗米地辛(11.3月);贝利司他(7.9月)相比,西达本胺最长(21.4月)。主要不良反应是血液学毒性,WBC和PLT减少,多发生在用药的3周后,可以适当减量或停药缓解。
基于上述,我们中心应用西达本胺单药或联合方案治疗T细胞淋巴瘤24例。初治11例;复发难治13例。病理类型:AITL54.1%(13/24);PTCLU16.7%(4/24);NK与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各1例分别占4.2%;T淋母5例,占20.8%。其中以AITL/PTCLU为主(70.8%)。AnnArbor分期:III-IV期23例(80.2%);II期1例。ECOG评分:0-1分20例(83.3%);3分4例。联合用药19例(79.2%),单药5例;维持14例。初治11例:化疗1-4疗程;西达本胺+化疗1-3疗程。复发难治13例:之前化疗中位6疗程(2-15);2例放疗;西达本胺+化疗1-3疗程。治疗方案:西达本胺+化疗18例;ICE11例(61.1%);CHOP4例;VP/VIDP/GPD各1例;西达本胺单药治疗2例;维持2例。联合用药:西达本胺20mg,2次/周+2/3量化疗;单药治疗:西达本胺30mg,2次/周。总体评估3次。首次评估为服药后3个月:可评估病例24例;获益率83.3%(CR45.8%;PR33.3%;SD4.2%)。二次评估为服药后6个月:可评估病例21例(失访1例;剔除2例);获益率57.1%(CR42.9%;PR9.5%;SD4.8%)。死亡3例(14.3%):T淋母/PTCL-nos/非疾病死亡各1例。末次评估为.04:可评估病例21例(失访1例;剔除2例);获益率38.1%(CR33.3%;SD4.8%);死亡6例:疾病相关死亡5例;非疾病死亡1例。进一步对可评估的21例病人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2年OS28.4%。其中7例获得CR、服药时间≥9月、病理类型为AITL/PTCL-nos的病人。2年OS50.1%。提示:获得CR、服药时间长、病理类型为AITL或PTCL-nos的病人,临床获益更好。
本文简单概述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一般特性及治疗回顾;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抗肿瘤机制;总结分析了我院单中心应用西达本胺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结果提示与近期疗效、服药时间、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