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运辉,宋萍萍,刘容容,许佳敏,张玉生作者单位:医院神经内科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cavernousangiomas,ICA)是中枢神经系统隐匿性血管畸形的一种,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组成。根据尸检和颅脑MRI研究结果,ICA人群发病率为0.4%~0.8%,占脑血管畸形10%~15%。多发性ICA是指存在≥2个互不相连的ICA病灶,临床上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临床罕见的多发性ICA病灶呈弥漫性分布,且长期被误诊为脑囊虫病的患者,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以减少或避免误诊。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47岁,广东省东莞市人。因“发作性神志不清伴肢体抽搐20余年,再发半月”于年10月9日收入我院神经内科。患者近20余年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发作性神志不清,呼之不应,伴左侧肢体抽搐,无双眼上翻、牙关紧闭、舌咬伤、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等,每次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事后不能回忆,发作频率每月1次至每天3次不等,间歇期无明显不适。自发病后在外院和我院神经内科多次住院,完善颅脑CT平扫、颅脑MRI平扫加血管成像、脑电图及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生化和三大染色)等检查,均诊断为“脑囊虫病”“症状性癫痫”,并给予“吡喹酮片mg2次/日”驱虫(每年1~2次),“托吡酯片mg2次/日、卡马西平片mg4次/日、拉莫三嗪片50mg1次/日”抗癫痫治疗,服药不规律,疗效欠佳,患者仍间断性发作神志不清伴左侧肢体抽搐。入院前半月患者类似发作1次后感头晕、头痛、左侧肢体乏力,为进一步治疗以“脑囊虫病”收住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史:无特殊疾病史,无疫水、疫区接触史。否认食用“生肉”习惯,偶有生吃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习惯。无烟酒等不良嗜好。家族史:家族成员中无癫痫患者。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79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77mmHg。全身皮下未触及结节。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心、肺、腹查体无异常。神经系统查体:右利手,神志清楚,语言流利,精神和高级皮层功能正常。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侧肢体肌力正常。四肢肌张力、共济运动、深浅感觉和腱反射均正常。双侧病理征(-),脑膜刺激征(-)。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血浆D-二聚体、降钙素原、血同型半胱氨酸、病毒全套等检查均正常,红细胞沉降率40mm/h(正常参考值0~20mm/h)。脑脊液检查:压力mmH2O,外观无色清亮,无凝块,白细胞计数1×/L,氯.9mmol/L,葡萄糖4.5mmol/L,总蛋白.1mg/L,革兰氏、抗酸和墨汁染色均无异常,未见虫卵。胸部X线片和CT平扫未见异常。常规心电图,颈部动脉、心脏和肝胆胰脾彩超均无异常。脑电图检查:右大脑半球各区见少量散在性正相尖波,右颞区见少量散在中-高波幅负相尖波。颅脑CT平扫(-10-12):双侧大脑半球见多发囊状低密度影,边界清;右侧颞顶叶、海马和脑桥见多发结节,呈点片状高密度致密影,结合既往病史考虑脑囊虫病可能性大(图1)。颅脑MRI平扫+增强(-10-20):脑干、双侧小脑半球、大脑半球和侧脑室多发囊状异常信号影,边界清楚,大部分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中央高信号,周边见环形低信号,增强后不强化,小部分病灶T1WI呈高信号,T2WI呈中心及外缘低信号并内缘少许高信号,增强后可见强化(图2~图3);SWI示双侧大脑半球、脑干、双侧小脑半球多发低信号病灶,考虑多发性ICA(图4)。入院诊断:症状性癫痫(部分运动性发作发展至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弥漫性ICA诊疗经过:经完善颅脑MRI和腰椎穿刺等检查后诊断为弥漫性ICA,给予卡马西平片mg3次/日,丙戊酸钠片mg2次/日,拉莫三嗪片mg2次/日和氯硝西泮片2mg3次/日抗癫痫治疗后患者症状得以控制,左侧肢体肌力基本恢复。患者拒绝行脑组织活检及手术治疗,住院1周病情好转后带药出院,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出院后坚持服药,1年内患者仅癫痫发作2次。年5月20日复查颅脑MRI显示颅内病灶无明显变化。2、讨论多发性ICA临床较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50岁,约68%的患者颅内病灶数≤10个,少数患者病灶数可达数十个,但病灶数近百个者非常罕见。多发性ICA患者常见症状有癫痫发作(约33%)、症状性颅内出血(约47%)和头痛(约10%),部分病例无任何临床症状而被颅脑影像学或尸检偶然发现(约10%)。颅脑影像学检查是诊断ICA的主要手段,CT诊断价值有限,MRI是首选,较CT有更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ICA病灶可分布在颅内任何部位,70%~80%见于幕上深部白质,幕下以脑桥和小脑多见,在T1WI上病灶多呈结节状、团块状低信号或稍高不均匀信号,无占位效应。T2WI呈高或混杂信号,周围环绕含铁血黄素形成的低信号环,即典型“爆米花”或“桑葚样”改变。伴有出血时,病灶显示为均匀高信号影,且随出血时间不同呈动态改变,可分为Ⅰ~Ⅳ型。SWI呈圆形/类圆形低信号影或低信号内伴点状、条状或桑葚样高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环,即“铁环征”。SWI对血液代谢物非常敏感,在识别ICA病灶部位、数量和大小等方面均优于MRI普通序列,甚至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故推荐为ICA患者颅脑MRI检查的首选序列。多发性ICA治疗通常以手术切除为主,特别是对症状性病灶,手术困难者可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辅以对症处理。本例患者以癫痫起病,病情反复,曾多次住院被误诊为脑囊虫病。此次入院后首次加做颅脑MRISWI序列检查,发现颅内弥漫性病灶,其中大部分病灶在颅脑CT或常规MRI上都未检测到,符合典型ICA改变,从而确诊为弥漫性ICA。将ICA误诊为脑囊虫病偶见报道。脑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囊尾蚴寄生于脑组织所致,主要因摄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精神症状等,颅脑影像学检查也可发现颅内多发性病灶。ICA和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和颅脑影像学检查有很多相似性,有时容易误诊。但是,脑囊虫病主要流行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和云南等地区;患者有绦虫病史或食用米猪肉史;大便检查可发现绦虫虫卵或妊娠节片;血常规和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血清和脑脊液囊虫免疫学检查阳性;颅脑MRI在脑实质(幕上灰白质交界区多见)、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可见直径3~26mm,单个或多个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的囊性病变,囊壁或中央可见点状头节,病灶周围无水肿或轻度水肿,增强后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有时合并钙化、脑积水等表现。部分脑囊虫病患者合并皮下结节,活检可发现猪囊尾蚴。有的患者需要脑部病灶活检才能确诊。本例患者误诊原因与临床医师对这两种疾病认识不足,辅助检查不够全面和及时等多种因素有关。该患者未到过脑囊虫病疫区,无食生肉习惯,多次检查血常规和脑脊液均未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这些均不支持脑囊虫病。未进行过血清和脑脊液囊虫免疫学检查,颅脑CT和MRI检查阅片不够仔细,以及未加做SWI序列等因素是造成本例误诊的重要因素。研究报道多发性ICA至少一半以上患者发病与CCM1、CCM2或CCM3基因突变导致的家族性ICA有关,且可合并体内其他脏器血管瘤病灶。遗憾的是,本例未对其家族其他成员进行ICA筛查和基因检测,也未完善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不能排除是否为家族性ICA,以及其他脏器是否合并血管瘤。总之,弥漫性ICA在临床上罕见,若认识不足易导致误诊,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颅脑SWI序列对ICA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应作为ICA疑诊患者颅脑MRI检查时的首选序列。选自《中国卒中杂志》年2月第16卷第2期
中国卒中学会学术年会(CSA)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
后疫情时代,麦迪医加
是广大医护人员学习、工作的好帮手
科研服务、学术互动,共享海量学术资源
在线问诊、慢病续方,提升患者就诊效率
个人宣传、患者引流,助力构建智慧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engv.com/lblyf/14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