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男性,结肠癌术后3年,查体发现肝脏多发转移灶,最可能的转移途径是
A、经肝动脉
B、经淋巴管
C、直接蔓延
D、经肝门静脉
E、经肝静脉
2、女性,62岁,左下腹隐痛伴黏液脓血便6个月余入院,CT检查示癌肿直径4cm,侵及浆膜层,腹腔淋巴结无肿大。其诊断为结肠癌,Dukes分期为
A、A期
B、B期
C、C1期
D、C2期
E、D期
二、A3/A4
1、甲某,女性,40岁,因疑似结肠憩室病收住入院。
1、若考虑患者为左半结肠的憩室,其好发部位是
A、乙状结肠
B、横结肠
C、升结肠
D、降结肠
E、盲肠
2、其常见并发症是
A、急性憩室炎
B、并发脓肿
C、并发弥漫性腹膜炎
D、伴瘘管形成
E、并发肠梗阻
3、治疗过程中出现下述哪项情况提示预后不良
A、化脓性腹膜炎
B、术前低血压
C、粪性腹膜炎
D、瘘管
E、憩室扭转
三、案例分析
1、患者,男性,37岁,三天前因消化性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手术,近两天来体温复升,出现顽固性呃逆,经查初步考虑为十二指肠外瘘。
1、初步考虑病人外瘘病理分期为
A、腹膜炎期
B、局限性腹腔内脓肿期
C、瘘管形成期
D、瘘管控制期
E、瘘管愈合期
2、明确十二指肠外瘘的诊断主要依据有
A、近期胃肠道手术史
B、有明确的腹腔或腹膜后感染症状
C、腹腔内出血
D、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
E、腹腔引流管内引流出肠液
F、口服亚甲蓝溶液可经腹腔引流排出
G、腹腔穿刺抽出黄色或草绿色的肠液
3、诊断十二指肠外瘘最理想的方法是
A、胃肠造影
B、瘘管造影
C、腹腔穿刺
D、口服亚甲蓝溶液试验
E、CT检查
2老年患者,长期存在消化功能紊乱表现,近两个月经常出现胃肠胀气、胃区隐痛伴腹泻的症,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小肠憩室疾病。
1、其憩室好发部位是
A、上段空肠
B、中段空肠
C、下段空肠
D、回肠上段
E、回肠末端
2、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
A、气钡双重造影检查
B、核素显像诊断
C、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D、纤维小肠镜检查
E、CT
3、本病主要的并发症有
A、出血
B、感染
C、肠梗阻
D、穿孔
E、盲袢综合征
3、患者男,58岁。反复腹胀、腹痛3个月,加重15天,体重较病前下降15kg。查体:贫血貌。上腹部压痛,轻度肌紧张,无反跳痛,肠鸣音弱。实验室检查:白蛋白20g/L,Hb68g/L。大便常规:隐血试验(+)。
1、目前患者的营养状态初步评价为
A、轻~中度营养不良
B、轻度营养不良
C、中度营养不良
D、重度营养不良
E、中度-重度营养不良
F、基本正常
2、经检查,临床诊断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慢性肠梗阻,营养支持宜选择下列哪种途径
A、口服途径
B、鼻胃管途径
C、鼻空肠管途径
D、空肠造口途径
E、肠外营养途径
F、以上都不是
3、术后早期采用中心静脉途径营养支持,下列属于其相关并发症的是
A、高血糖及低血糖
B、电解质紊乱
C、肝功能损害
D、肾结石
E、导管性脓毒症
F、酸碱平衡失调
4、患者男,24岁。因腹痛、大量呕吐、停止排便、排气24小时入院。主诉口渴难忍,眩晕,全身无力,恶心。查体:体温40°C,脉搏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70mmHg,体重60kg。烦躁、浅昏迷。口腔黏膜及皮肤干燥,尿少。实验室检查:血Na+mmol/L,BUN8.4mmol/L,血浆渗透压mmol/L,尿比重1.?
1、患者目前存在的体液代谢失调是
A、轻度低渗性缺水
B、重度低渗性缺水
C、轻度髙渗性缺水
D、中度高渗性缺水
E、重度高渗性缺水
F、等渗性缺水
2、患者失水量占体重的
A、1%~2%
B、2%~4%
C4%~6%
C、
D、6%
E、8%
F、10%
3、根据血Na+浓度计算补水量,公式:补水量(ml)=[血钠测得值(mmol/L)—血钠正常值(mmol/L)]×体重(kg)×k(k为常数)。该患者的补水量应为
A、ml
B、4ml
C、ml
D、ml
E、ml
F、ml
4、补液治疗的注意事项包括
A、不可过速、过量,以免高渗状态降低过快,引起等张性脑水肿
B、先补5%葡萄糖溶液,脱水基本纠正后给予0.45%低渗盐水
C、体内总钠量实际上仍有减少,故应适当补钠
D、有缺钾需纠正时,应在尿量超过40ml/h后补钾
E、碱中毒时几乎都伴低钾血症,同时补给氯化钾,才能纠正碱中毒
F、所计算的补液量应分2天补
答案部分
一、A2
1、
D
结肠癌术后3年,肝内多发性的转移灶,经肝门静脉血行转移。
2、
B
二、A3/A4
1、
1、
A
左半结肠憩室最常见的部位是乙状结肠,部分报告可高达96%
2、
A
急性憩室炎是结肠憩室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80%~85%的憩室病无任何症状,只有并发急性炎症发作时,出现局限性腹部疼痛后才来就诊。
3、
B
预示死亡的不良因素包括:持续败血症,术前低血压,应用类固醇。
三、案例分析题
1、
1、
A
(1)腹膜炎期:多发生在创伤或手术后3~5天内
(2)局限性腹腔内脓肿期:多发生在瘘发病后7~10天。
(3)瘘管形成与被控制期:因感染程度、瘘的部位、大小等因素不同,一般为10~30天。
(4)瘘管愈合期:因控制感染时间和瘘管类型而不同,自全身感染控制后1个月左右,半数以上的患瘘病人可以自愈,少数在2~3个月内自愈。
2、
ABCEFG
明确十二指肠外瘘的诊断临床不难,主要依据有:①近期有胃十二指肠或十二指肠附近的腹部手术,或上腹部外伤。②有明确的腹腔或腹膜后感染症状,如腹痛、腹部压痛与反跳痛和发热与白细胞升高。③有时可出现腹腔内出血。④腹腔穿刺抽出黄色或草绿色的肠液。⑤腹腔引流管内引流出肠液,或发现刚刚进食的食物残渣。⑥病人口服亚甲蓝溶液、甲紫溶液和骨碳粉,可经腹腔引流排出。
3、
E
CT检查是临床诊断肠瘘尤其是肠瘘合并腹腔和盆腔脓肿的理想方法。应尽可能在患者口服造影后再进行CT检查。在胃肠道充盈造影剂后,有助于与腹腔外积聚的液体区别,偶可发现脓腔与和肠瘘口交通的瘘管。无腹壁外开口的“腔内瘘”往往不易通过传统的胃肠造影和瘘管造影确诊,通过CT的连续扫描多可发现此类型的肠外瘘。
2、
1、
A
憩室好发于上段空肠,少数在回肠。正常空肠上段的终末血管粗大,肠系膜缘血管进入处的肠壁结构较薄弱,容易成为憩室的好发部位。
2、
A
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有较高的确诊率。将检查导管插至十二指肠空肠曲,经导管注入50%(W/V)混悬液~ml,钡剂到达回盲部后,注入适量空气和肌注解痉药。分段轻柔按压各组小肠,需采用多种体位进行操作,使钡剂能充盈各种不同方向开口的憩室。显影的憩室在小肠系膜侧呈圆形或卵圆形袋状阴影,边缘整齐光滑,以宽窄不等的开口通向肠腔。较大的憩室腔内可显示气体、液体和钡剂的3层平面,如遇开口宽大的憩室可见造影剂在憩室和肠腔之间自由进出,此为本症特有的X线造影表现。
3、
ABCDE
小肠憩室疾病并发症常见的一共五种,即ABCDE五项。
3
1、
D
2、
E
3、
BCDEF
血浆白蛋白正常水平为35g/L。28~34g/L为轻度营养不良,21~27g/L中度营养不良,小于21g/L为重度营养不良。
4、
1、
E
2、
D
3、
B
4、
ABCDF
补液公式中k为常数,男性为4,女性为3,婴儿为5。因此,计算所得的补水量为ml,当日先给计算补水量的1/2,为2ml,余下的一半在次日补给。此外,还应补给日需要量ml,共计4ml。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