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可危害患者的视力、眼球和生命。其恶性程度高,多发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常表现为白瞳症,可侵及单眼或双眼。发病率约为1/~1/。其无确切病因,35%~45%的病例属于遗传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5%~65%属于非遗传型,与13q14Rb基因突变有关。
根据肿瘤的表现和发展过程可分为眼内期、青光眼期、眼外期和全身转移期。
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左眼白瞳
1.眼内期:开始在眼内生长时外眼正常,因患儿年龄小,不能自述有无视力障碍,因此本病早期一般不易被家长发现。当肿瘤增殖突入玻璃体或接近晶体时,瞳孔区出现黄白色反光,如猫眼样(“黑猫眼”),此时常因视力障碍而瞳孔散大、白瞳症或斜视被家长发现。
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左眼青光眼期
2.青光眼期:由于肿瘤逐渐生长体积增大,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出现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眼红等症状。儿童长期的高眼压可使眼球壁扩张,眼球膨大,形成特殊的所谓“牛眼”外观。
3.眼外蔓延期:最早发生的是瘤细胞沿视神经向颅内蔓延。其次侵入眶内,导致眼球突出;也可向前穿破角膜在球外生长,形成巨大肿瘤。
4.全身转移期:多数经视神经或眶裂进入颅内;亦可经血行或淋巴转移至全身其他器官。
诊断
根据病史、年龄和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判断。B超或彩超(CDI)一般即可明确诊断,CT或MRI辅助检查有助于确诊。同时,还应确定是否有转移,以便正确处理。
B超显示眼内实性回声
CT显示左眼内生型RB
治疗
RB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挽救患儿生命,其次是保留眼球,然后再考虑保存有用视力。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综合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方法包括:
1.手术疗法:是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传统方法,仍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
2.放射疗法:适用于肿瘤较大或分散,家属不愿行眼球摘除术者。另外还有巩膜表面敷贴治疗,或称近距离放疗,对于较小的肿瘤可采用。局部放疗较外部放疗放射量小,因而更安全。
3.化学疗法:仅能起到辅助治疗的目的。常与放疗、光凝、冷凝等疗法合并应用。
还包括冷凝术、经瞳孔温热疗法、光动力学治疗等。化学减容法加局部治疗,即采取合理的化疗使肿瘤体积缩小,再进行局部治疗,已成为现代临床的趋势。利用Rb基因转导技术进行治疗可能成为新途径。
预防
由于RB具有遗传性,遗传型RB患者的后代有50%的患病可能。因此,广泛进行科普教育,提倡优生优育、进行遗传咨询,减少患儿出生,应是积极的措施。
供稿∣眼科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点击链接,手把手教您操作
医院智慧门诊——自助机篇
医院智慧门诊——手机应用篇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