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长小水泡可能是汗疱疹

什么是汗疱疹?

汗疱疹一般春末夏初开始发病,夏天加剧,秋冬季可自愈。主要表现就是手部皮肤出现密集的米粒大小水泡,呈半球形,略高于皮肤表面。

多见于手掌心、手指侧面以及指端,严重可累及手背的位置,经常呈对称分布,疱液清澈发亮,干涸后会出现蜕皮。汗疱疹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和烧灼感,有部分人是剧烈瘙痒难以忍受。一般出现过一次后,每年春夏季容易反复发作。

常用药物

1、外用糖皮质激素

代表药物:糠酸莫米松凝胶、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卤米松乳膏、复方醋酸曲安奈德溶液、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

说明:糖皮质激素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止痒作用,短期外用既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不建议长期应用,以免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建议首选糠酸莫米松凝胶这类软性激素,安全性更高。

2、糖皮质激素+抗真菌复方制剂代表药物:曲咪新乳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说明:对于合并真菌感染的汗疱疹,可首选糖皮质激素与抗真菌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起到去除致病源、缓解症状的目的。3、抗过敏药物代表药物:赛庚啶乳膏、氯雷他定片、盐酸左西替利嗪片等。说明:此类抗过敏药物能与组织中释放出来的组胺,竞争效应细胞上的H1受体,从而阻止过敏反应的发作,缓解汗疱疹的瘙痒症状。一般推荐口服氯雷他定,无明显中枢性镇静作用,每天仅需服用一片,价格也较为实惠。4、外用中成药代表药物:炉甘石洗剂、丹皮酚软膏、除湿止痒洗液、川百止痒洗剂、甘霖洗剂等。说明:炉甘石洗剂具有收敛、保护、止痒作用;丹皮酚软膏则能消炎止痒;除湿止痒洗液、川百止痒洗剂、甘霖洗剂等洗剂外用则能达到清热除湿、祛风止痒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药物,增强治疗效果。

汗疱疹为一种手掌、足跖部的水疱性疾患,好发于掌跖及指趾侧缘。皮损为位于表皮深处的针尖至粟粒大小圆形小水疱,周围无红晕,内有清澈浆液或变浑浊,水疱可以融合成大疱,但通常不自行破裂,干涸后形成衣领状脱屑。患者自觉明显的瘙痒或烧灼感,病程慢性,春秋季容易复发。

汗疱疹病因尚不清楚,其中精神因素、病灶感染(特别是癣菌)、局部过敏或刺激、过敏性体质和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可能与本病产生有关,部分患者有家族史。

主要病因

湿疹

汗疱疹可以是湿疹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湿疹可以作为其发病原因之一。

癣菌感染

约10%汗疱疹是癣菌疹的表现之一,尤其手汗疱疹常由于足癣的存在导致。过敏因素

如对镍、钴或香脂等过敏所引起的系统性接触性皮炎,可以引起类似损害。出汗不良

少数病例的汗疱疹是真正的出汗不良症,由于汗管不通畅,出汗过多而潴留于汗管内,于是形成汗疱疹。

遗传因素

双胞胎可以同时患本病,有些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0%患者伴特应性体质。

症状

汗疱疹的症状是位于表皮深处有小水疱,其分散或成群发生手掌、手指侧面及指端,少见于手背、足底,常对称分布。本病有程度不同的瘙痒及烧灼感,常每年定期反复发作,多数患者较起病急,症状相对较重,但是一般可治愈,预后良好,本病可继发感染。

位于表皮深处的小水疱呈米粒大小,呈半球形,略高出皮面,无炎症反应,分散或成群发生手掌、手指侧面及指端,少见于手背、足底,常对称分布。水疱内含清澈浆液,偶尔可变为浑浊。水疱一般不自行破裂,干涸后形成脱皮,露出红色新生上皮,薄而嫩,此时常疼痛,但周围皮肤正常。本病常每年定期反复发作,但一般于春末夏初开始发病,夏季加剧,入冬自愈。

汗疱疹患者要持续、规范、足疗程的用药,注意病情监测,观察疾病恢复情况。同时保持手部和足部干燥,生活上注意避开引起汗疱疹的原因,以免发病。

预防措施

1.平时注意皮肤保养,保持手部、足部干燥,穿透气的鞋子。

2.注意调节情绪,舒畅情志,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

3.检测过敏原并且有效避开过敏原,避免接触镍、铬类金属,避免接触刺激性化学试剂。

如果您是一名基层医生,请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engv.com/lblyf/13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