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40岁的张女士出现便血2次,担心患了结肠癌,到医院行结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有息肉,经活检为良性的腺瘤样息肉,给予内镜下钳除,并叮嘱要定期复查。术后长期未出现便血,她便忘记了医嘱。近来,她再次便血,检查发现息肉复发并且癌变,内镜下已经无法切除,只好进行开腹手术和化疗。
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已被公认属于癌前病变。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如不及时处理,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专家建议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予以内镜下切除,内镜下息肉切除创伤小,恢复快,可切断息肉癌变之路。
有些患者以为结肠息肉一次就切干净了,且息肉经病理检查为良性,忽略了定期复查,事实上由于不良诱因持续存在息肉可能再度复发,位置和性质都会改变。所以有结肠息肉病史的病人,都应定期复查。单发息肉切除后,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可改为每三至五年查一次。但有多个良性息肉,要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若发现腺瘤性息肉等容易癌变的息肉,切除后应进行更加密切的复查,如果癌变,应尽早外科手术治疗。
研究发现,西化的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容易发生结肠息肉,而我国传统饮食比西方饮食富含更多植物纤维,多进食绿叶蔬菜、西红柿、茄子、胡萝卜等,有利于肠道蠕动,减少息肉的发生。(院感科高峰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