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病例简介
患者,男,44岁,于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疼痛和对称性水肿,伴局部皮肤局部,当时并未在意,之后症状逐渐进展到上肢和下腹部,医院。患者既往健康,否认近期剧烈的体力劳动或创伤。
体格检查显示上肢浅静脉沿途出现凹陷(沟槽征),下肢和下腹部皮肤变硬(图1和图2)。患者的面部和手指未受到影响。
图1左上肢可见沿浅静脉走向的沟状凹陷
图2右下肢皮肤僵硬
实验室检查发现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uL,单克隆IgG高球蛋白血症,抗核抗体(ANA)和抗SCL70抗体阴性,血细胞计数,肝细胞造影,甲状腺功能,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未见正常。
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下肢内侧和后侧肌肉区的筋膜增厚和增强(图3)。
图3下肢内侧和后侧肌肉区的筋膜增厚和增强
右前臂肌肉和皮肤活检显示增厚的透明筋膜,中度单核炎症浸润(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和间质水肿,基于实验室、影像学和皮肤活检结果,诊断为嗜酸性筋膜炎(图4)。
图4组织活检示增厚的透明筋膜,中度单核炎症浸润(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和间质水肿。
予以甲基强的松龙1g/天连续三天脉冲治疗,在脉冲治疗后1周,患者症状显著改善。患者出院时给予泼尼松60mg/天和甲氨蝶呤15mg/周,冰逐渐减少剂量,在治疗1年后停药。随访2年,没有出现任何疾病复发迹象或症状。
何为嗜酸性筋膜炎?
嗜酸性筋膜炎(EF)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年最初由舒尔曼提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皮肤硬化、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球蛋白血症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主要影响40至50岁之间的成年人。
嗜酸性筋膜炎的诱因有哪些?
?肌肉损伤;
?药物诱发如他汀类药物;
?感染;
?肿瘤;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他因素如放疗或烧伤。
嗜酸性筋膜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嗜酸性筋膜炎该如何治疗?
10%-20%的患者可自愈,大部分患者仍需要药物控制,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通常作为一线治疗。在复发病例或对糖皮质激素不完全反应的病例中,可推荐甲氨蝶呤与全身性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此外,一些报道发现氨苯砜、西咪替丁、英夫利昔单抗、羟氯喹等对嗜酸性筋膜炎有治疗作用,建议作为难治性病例的辅助治疗。除了药物之外,还可采用康复治疗,嗜酸性筋膜炎患者易发生肢体挛缩,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肢体挛缩的症状。
参考文献:
[1]LambackEB,ResendeFS,LenziTC.Eosinophilicfasciitis。[J]。AnaisBrasileirosDeDermatologia,,91(5suppl1):57-59。
[2]Pinal-FernandezI,CallaghanSO,GrauJM.Diagnosisandclassificationofeosinophilicfasciitis☆[J].AutoimmunityReviews,,13(4-5):-.
[3]JinninM,YamamotoT,AsanoY,etal.Guidelinefordiagnosticcriteria,severityclassificationandtreatmentofeosinophilicfasciitis.[J].JournalofDermatology,.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