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全面了解结核之二十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又称血型肺结核或粟粒型肺结核,常常是全身的血行播散型结核或粟粒性结核的一部分。由于结核菌进入血液循环的数量和次数不同,又分为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肺结核中的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干酪性肺炎以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常常表现为重症肺结核,即所谓的“肺痨”,患者情况危急,病情一经诊断,应该立刻按急诊处理。
青少年以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多见,而老年患者则以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为多。机体抵抗力的强弱,进入血液循环细菌的多寡,播散的次数及其快慢,与病变类型,起病方式关系密切。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结核杆菌一次大量侵入可引起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结核杆菌的来源,可由肺内病灶或肺外其他部位的结核灶经血播散。肺内病灶包括肺被原发灶、气管支气管及纵隔淋巴结破溃;肺外结核以脊柱结核、女性盆腔结核和男性生殖系统结核多见。
当然抵抗力较强,少量结核菌分批经血液循环侵入肺部,其血行播散灶常大小不均,新旧不等,在双肺上中部呈对称分布,形成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急性患者起病多急骤,常有高热,多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有些病人呈不规则发热,常持续数周或数月,可伴有乏力、萎靡不振、纳差、周身不适、面色苍白等。咳嗽、肺部结节性病灶较多或有融合倾向时,可出现呼吸困难。部分病人有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病人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
患者很少咳痰,痰中也不易找到结核杆菌,未经抗结核药物治疗而致病程进入晚期阶段,肺内病灶融合而成大片干酪坏死灶时,痰内可找到结核杆菌。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多,血沉加速。并发结核性脑膜炎者,脑脊液内细胞增多。结核菌素反应可呈阴性或弱阳性,这是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所致。
亚急性或慢性血型播散型肺结核起病较缓和,多有间断性发热、盗汗、乏力、失眠、食欲差、咳嗽、胸痛等,部分患者可无显著结核中毒症状,甚至无症状,偶于X线检查时才被发现。
我国青少年均接种过结核疫苗,但卡介苗的预防作用在接种后3—5年之间,以后逐年下降,当细胞免疫功能较差而体液免疫反应性高时,原发感染的结核菌播散不易控制。往往通过血行播散至全身各个器官,因此起病急、症状重,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死亡。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是重症结核,应予积极的抗结核治疗,若能早期合理的抗结核治疗,大多数病人的肺部病灶可逐渐吸收好转,甚至完全吸收不留痕迹。肺部病灶一般在治疗后2到10周开始吸收,半年左右可完全吸收,部分病人可形成纤维化或钙化。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在化疗时代以前,死亡率极高,几乎%死亡。由于化学疗法的进展,其预后已有很大改善,如能早期诊断,合理化疗,可以治愈,但若延误治疗或化疗不合理,免疫功能低下,则可影响预后,有合并症者预后更差。有报道称本病合并结核性脑膜炎者,死亡率为13.5%;合并脊柱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者。死亡率为30.3%;若合并HIV感染或AIDS者,则其预后更差。
(明日更新:带你全面了解结核之二十三:结核性胸膜炎)
(写文章不易,如果喜欢,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