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二院聚焦名科第1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

编者按:自年起,重庆医院已走过年的风雨历程。这年,是砥砺风雨的创业史,更是薪火相传、不懈追求的奋斗史。

回首百年,提高医疗质量、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是全体重医二院人凝心聚力、全力突破的方向。年,上游新闻特别推出“重医二院·聚焦名科”系列专题报道,医院各大重点学科风采,向医院周年华诞献礼!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发展大事记:

组建成立肺科

呼吸内科及呼吸病学教研室正式成立。

建立呼吸内科RICU。

评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年年

重庆市“呼吸危重症医学研究中心”

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评为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重医附二院江南院区开业,呼吸内科床位达张。

从9名医生,25张病床,到40名医生,张病床;从重庆市重点学科,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再到参与牵头创建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重医附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数届师生孜孜不辍、协力同心,攀登在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建设上,一个又一个高峰。他们始终秉持呼吸疾病守护人的责任与担当,义无反顾,勇当先锋,无论是3年SARS事件,还是庚子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他们都是守护公众健康的卫士,是与呼吸危重症搏斗的“特种兵”。

本期“重医二院·聚焦名科”走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听他们讲述科室初创、传承、发展、创新的过往。从中,我们感受到新中国呼吸学科发展的脚步,更感受到重医附二院呼吸人“呼吸与共,薪火相传”的力量。

激情燃烧的创业年代

9名医生撑起一个科室

年,张治医院西迁至重庆工作了整整24年,此时的他已是国内知名的呼吸病专家教授。这年9月,他再次收到一纸调令:到重医附二院报到,筹建呼吸内科。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医院大多数还只有大内科和大外科。得益于上海医学院西迁专家团队的强力支持,重医附二院的学科发展迅速,为了更好地发展呼吸科,在时任重医附二院副院长、我国著名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专家王铭岐教授和张治教授的率领下,医院决定将肺科从大内科中分离出来,成立肺科及呼吸病教研室,这当时在国内都算是较早的一批。

科室创建异常艰难,没有好的医疗设备,没有研究实验室,甚至还缺医护人员。但就是在如此局限的条件下,经过整整三年的筹备,年2月,重医附二院呼吸内科正式成立。开科那日,科室一共9名医生,张治、张和生、薛亚梅、李文娅、付晏林、梅同华、屈谦、蒋幼凡、王导新,25张床位。就这样重医附二院第一代呼吸人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呼吸学科时代。

现任科室主任王导新就是当时9名医生中的一位,那时的他正在大内科轮转,轮转半年后得知成立了肺科,于是决定留在肺科,并在同年报考了张治教授的硕士研究生。

初创阶段,一切几乎从零开始,但就是这9名医生共同撑起了一个科室的发展。王导新主任回忆说,那时候最难忘的是病人老慢支特别多,他作为年轻的住院医师,一到晚上值夜班时压力就特别大,因为经常要抢救老慢支、心衰、气胸的病人。与此同时,9名医生还需要承担整个呼吸学科的科教研工作,医院门、急诊的诊疗工作。“当时我们住院医生每个人都要轮3个月的急诊。80年代初,重医附二院的门诊量是重庆第一,急诊量就更大了,我们当时一晚上坐班可以看两百个病人。”但老师们总是细心指导,手把手带,年轻医生们的临床技术也得以突飞猛进。

就是在这9名医生戮力同心的奋斗下,呼吸内科逐渐建立了完整的医、教、研体制。医疗上,建立纤维支气管镜室、肺功能室、呼吸内科的病理细胞学检查室等呼吸内科核心技术,承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哮喘、结核病、肺癌等呼吸内科常规疾病的诊疗;教学上,主要负责重庆医学院医疗二系学生呼吸内科大课教学、见习和实习;科研上,张治和张和生教授根据呼吸疾病多发特点,形成了以结核病、肺癌为重点的诊治方向,同时开展了胸水的酶学临床研究。这对于提高重庆及周边地区呼吸疾病诊疗水平,促进呼吸疾病教学有明显作用,对地区的疾病控制和整体的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顺时应势厚积薄发

建成重庆最早的呼吸科RICU

20世纪90年代,医院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科要有特色,人要有专长”,大力培养人才,选拔优秀医生去国内甚至国外学习、进修,吸取先医院管理者们的共识。

年,时任呼吸内科主任的梅同华教授,为适应新形势下呼吸内科的发展,带领王导新和护士长等年轻医护人员先后到北医大三院、医院呼吸内科学习和进修呼吸危重症及介入技术,积极引进、吸收和推广新技术和新方法。相继在重庆市率先开展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带动了以纤维支气管镜为中心的微创技术的应用,包括激光、冷冻、球囊扩张、胸膜疾病的微创诊断技术处于重庆市同行学科的先进水平。

同年,他们盼望已久的重症病房也终于建成投入使用,使呼吸内科危重症的救治措施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也是重医附二院呼吸内科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迈出的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王导新和护士长先后到医院呼吸内科学习和进修,回来后积极筹建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从病房的筹建,设备的申报,到医护人员培训……他们查文献,找资料,从头摸索,属于呼吸科的RICU终于建成。这对呼吸衰竭病人的救治完全是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为降低老百姓的呼吸衰竭病死率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也是重庆第一批呼吸科有ICU的科室。

呼吸危重症救治和介入诊疗技术,就像一架飞机的两个引擎,代表了呼吸学科的发展水平。至此,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的捆绑交融式发展模式在重医附二院落地开花。

学科腾飞全面推进

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发展到21世纪初期,在医院的大力领导下,呼吸内科医疗取得历史突破,拥有重庆市唯一的呼吸危重支撑中心,医疗工作形成了三个重点方向:慢阻肺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呼吸危重症的救治,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微创技术进一步开展: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技术进一步成熟;激光、冷冻、球囊扩张、胸膜疾病的微创诊断技术已成常态应用;开展了耐药结核病的介入治疗及CT下置入碘内粒子治疗肺癌的新技术,肺泡灌洗技术治疗职业病的前期工作准备就绪。此时的呼吸内科已成为享誉重庆市呼吸领域的前列科室,于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这在学科发展史上,无疑是一次重大突破,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从风雨中走来,在困难中求发展。重医附二院呼吸医院的大力发展和数届师生的努力下,已成为区域领先、技术力量雄厚、医疗水平高超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和呼吸医学研究中心。同时也是国家首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年更是成为“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委省共建牵头单位(创建)”。

在王导新主任的眼中,经过这数十年的发展,加上年重医附二院江南院区投入运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模进一步扩大,如今已经达到40名医生,张床位,是重庆地区规模最大的呼吸学科,助推了学科更加全面发展:第一,人才队伍更加健全,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目前医生中硕士比例%,博士比例占80%,博士后5名,多数中青年博士都有国外留学的经历,正高职称有10人,副高职称有10人。第二,亚专业细分,形成了呼吸危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介入、肺结节与肺癌等近十个亚专业组。第三,临床服务的数量及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第四,科技创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无论是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还是国家、省部级的奖项,以及高质量的论文产出,相较过去都有所提高。

而在特色技术方面,对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的救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超声气管镜诊治纵膈疾病技术走在国内前列,在国内率先创建电刀辅助下纵膈活检术;此外对肺部小结节微创及诊治也在西南地区名列前茅。

新时代新征程

呼吸传承者们走向世界

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现今的“掌舵人”,王导新不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传承和发扬着前辈的精神,更着眼未来,大力培养人才,让年轻的传承者们走出国门,送他们到世界顶尖学府去深造、学习,为学科发展开启新的征程。

年,李长毅副主任接诊到一位“反复咳嗽、喘累”的患者,增强CT显示:气管前纵隔内巨大占位,考虑恶性淋巴瘤可能?肺癌?考虑到淋巴瘤的诊断对于标本的要求很高,如果以常规EBUS-TBNA的针吸细胞学标本很难做出诊断。李长毅副主任与患者及其家属就操作风险及并发症等情况反复进行沟通,做好知情同意宣教、制定预案,行电刀辅助下经气管纵隔活检钳取活检,先后使用针型电刀切开气管粘膜及纵隔肿块包膜,沿切开通道伸入活检钳,夹活检3次,取出的大块组织标本送病理活检,手术过程顺利,电刀切开部位无明显出血,患者无不适。这次手术则是国内首次独立成功开展的案例。

为了学习这项新技术,李长毅副主任曾于年、-年先后前往德国杜伊斯堡-医院、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进修学习该项新技术。最后凭多年深厚的呼吸介入功底,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展,成为中国开展该技术的第一人。如今这项手术已成为重医附二院呼吸科医生的利器,让更多纵膈及肺门旁疾病患者受益,来找李长毅副主任做纵膈疾病和肺部小结节的病人络绎不绝,门诊也排着长队。

王导新主任表示,他希望年轻的传承者们能在带回新技术的同时,脚踏实地、兢兢业业,造福一方百姓,为学科的发展注入蓬勃生机。如今,已有数名医生先后从美国耶鲁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学成归来,为科室创新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活力。

肩负时代使命

以实行守护家国安康

实力越强,责任越重。从抗震救灾,到抗击非典、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重医附二院呼吸人一直把家国情怀揣在心里,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重医附二院呼吸人的身影。在呼吸人的主战场——抗击非典、抗击新冠疫情中,他们始终冲锋在最前线。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学科专家、第22党支部书记,王导新主任一直奋战在一线,3年的非典疫情,年的H7N9禽流感,以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都有他带领着白衣战士与病毒作战的身影。

尤其是年新冠肺炎疫情战役打响之时,从大年初一开始,作为重庆市抗疫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王导新主任便马不停蹄地辗转全市12医院,行程超公里,会诊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达余例。重医附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先后派出21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孝感、重庆市公卫中心、医院等,与全国白衣战士一起奋战在抗疫最前线。当国内疫情缓解,他们又奔赴海外,援助多国抗疫。

在抗疫前线,每一次的救治,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重医附二院呼吸人将他们先进理念和技术带到了抗“疫”前线,为武汉、重庆,也为全国,以及世界新冠疫情防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如今,对于科室未来的发展,王导新主任也有着极其明确的方向——一是疑难危重症疾病诊治的国家级区域中心,二是呼吸人才培养的基地,三是呼吸医学创新的平台。科室前辈们的光辉历程和艰难创业史,在重医附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发展史上留下的一笔一画都浓墨重彩。所有重医附二院呼吸人都坚信,在不断前行的路上,还有着更令人期待的前景。

科室概况》》

重医附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科室荣誉:呼吸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技术实力及服务质量名列西南地区前茅,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首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临床药品试验基地、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委省共建牵头单位(创建)、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呼吸危重症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全国委员单位,重庆市首批医学领军人才单位,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呼吸),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专家组组长单位,重庆市护理学会呼吸专委会主委单位,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

综合实力:两院区共床位张,RICU床位20张,呼吸介入中心平方米;医生队伍有博士学位达80%,教授10名,副教授10名;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5人;有中共中央授予的“全国劳模和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二级教授1名,重庆市学术带头人1名,重庆英才·名家名师1名,重庆市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名,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4名。

领先技术:在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等呼吸危重症临床及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肺癌、肺结核、等微创介入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超声气管镜(EBUS)诊治纵膈及肺门疾病极具优势;慢阻肺哮喘等肺康复经验丰富,是重庆市肺小结节与肺癌工作室授予单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engv.com/lblzl/150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