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医生,我妈妈今年66岁,前两天体检做了肠镜,活检病理: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什么是上皮内瘤变......
想要看明白肠镜病理报告“上皮内瘤变”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大肠肠壁分为哪几层?大肠由里向外依次为粘膜层、粘膜下层、固有肌层及浆膜层。
大肠肠壁分为几层?
▼
图-1:大肠壁的各层结构的模型图
粘膜层
由内向外又可以分为三层:
粘膜上皮层、粘膜固有层和粘膜肌层。
粘膜
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大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脂肪细胞。
固有
肌层
分为内侧的环形肌和外侧的纵行肌,均为平滑肌。
浆膜层
又称为外膜层,位于大肠壁的最外层,为一层薄的纤维膜。
图-2:大肠壁的各层结构的HE染色图。
什么是上皮内瘤变?
上皮内瘤变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年提出的,应用在大肠肿瘤病理诊断领域的一个新名词。
现代医学认为当大肠的肿瘤细胞局限于粘膜层内的,由于粘膜层内没有血管和淋巴管,所以不会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属于良性肿瘤;而当肿瘤细胞突破粘膜肌层侵犯至粘膜下层时,由于粘膜下层有较大的血管和淋巴管,就有可能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属于恶性肿瘤,也就是说形成大肠癌了。
图-3:大肠癌发生的过程。
根据细胞及腺体的异型性程度、浸润粘膜层的深度,可以将大肠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类。
什么是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肿瘤细胞及腺体的异型性较低,侵犯的深度较浅。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肿瘤细胞及腺体的异型性高,侵犯程度深。
大肠的上皮内瘤变与大肠癌的关系
大肠的上皮内瘤变是指肿瘤细胞局限于粘膜层内,是良性肿瘤,通过结肠镜下切除就可以了;而大肠癌是指肿瘤细胞侵犯了粘膜下层,是恶性肿瘤,需要手术。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的分界线就是粘膜肌层。所以,上皮内瘤变离大肠癌只有一步之遥,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肿瘤细胞是否突破粘膜肌层。
图-4:部分粘膜肌层被肿瘤细胞破坏。
“
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如何?
01
如果病理检查的标本是完整切除的标本,那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基本上是%准确的。说明这个息肉是良性肿瘤,只需要行结肠镜下切除+定期随访就可以了。
02
如果病理检查的标本是结肠镜活检的标本,那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就不是那么准确了。研究表明,术前结肠镜活检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术后证实有40%为大肠癌;而术前结肠镜活检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术后证实有90%为大肠癌。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01
活检组织太小,由于该标本比芝麻粒还小,有可能不包含癌组织,病理检查时无法发现癌细胞时只能诊断为上皮内瘤变。
02
腺瘤癌变本身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常呈小区局灶性,而且常不在肿瘤的边缘或浅表区,而在中心区,所以病理活检有时不能取到癌肿瘤组织。
03
肿瘤细胞可能破坏粘膜肌层,导致病理科医师无法判断肿瘤是否侵犯了粘膜肌层,从而只能做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这样的诊断。
图-5:大肠绒毛状腺瘤局部发生癌变。
所以,根据肠镜活检标本诊断的上皮内瘤变,尤其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很大一部分为大肠癌,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如果临床医师高度怀疑大肠癌,而且不涉及到保留肛门问题,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果涉及到保留肛门问题,没有确切的病理不能行切除肛门的手术,需要反复多次取活检,这样做是对病人负责,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也可以先行局部切除将肿块完整切除送病理科检查。
“肠”通无阻
END
“肠”久健康
医院
肛肠外科
医院肛肠外科是一个以结直肠肛门良恶性疾病治疗为特色,拥有南北两院三个病区,张床位,8位国际著名结直肠外科专家客座教授,26位正式医生,其中正高6名,副高5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国家级学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名,副主任委员2名,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专业化科室。在我国著名结直肠外科专家傅传刚教授带领下,近年来学科整体实力快速发展,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和声誉度快速上升。学科拥有包括最新3D腹腔镜、各种手术能量平台、最新结直肠镜在内的各种先进诊疗设备;诊治内容涵盖结直肠肛门外科的所有疾病门类,包括结直肠息肉等的胃肠镜诊断和内镜下治疗;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腹腔镜极致微创手术治疗;复发和局部晚期结直肠癌综合治疗和再次根治性手术治疗;慢性便秘、痔病、直肠海绵状血管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复杂性肛瘘、肛周脓肿、直肠脱垂、骶前肿瘤、复杂性直肠阴道(尿道)瘘等的手术治疗等。尤其“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3D腹腔镜极致微创无切口结直肠手术”、“局部晚期结直肠癌综合治疗基础上的联合脏器根治性切除”等,无论手术例数,还是长期和短期效果均国际、国内领先,具有广泛影响。学科连续举办10届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上海陆家嘴国际肛肠外科周》和《上海陆家嘴中日结直肠腹腔镜高峰论坛》,产生巨大国际、国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