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还可伴有发热、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等肠外表现。病情轻重不一,多呈反复发作。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和遗传易感性、免疫调节紊乱、感染及环境等多因素有关。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宜做哪些检查?
1.血液检查轻症患者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病情较重者可升高或出现贫血,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比容降低,血沉增快与C反应蛋白增高是活动期的标志。血外周型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2.粪便检查肉眼可见黏液脓血便,显微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急性发作时可见巨噬细胞。病原学检查应在使用抗生素前取样,并需要反复进行,有条件者还需做特殊细菌培养。
3.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诊断的首选方法。既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变化,确定病变的基本特征和范围,又能进行活组织检查,因此可以大大提高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准确率。内镜下黏膜形态改变主要为糜烂、溃疡和假息肉形成,表现为黏膜多发性浅表溃疡,伴充血、水肿,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黏膜血管模糊,质脆易出血。但若病变严重,怀疑穿孔、中毒性巨结肠、腹膜炎或伴有其他急腹症时,应列为结肠镜检查的禁忌证。
4.X线钡剂灌肠造影检查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手段,可见黏膜粗乱,肠管边缘呈锯齿状,肠壁有多发性充盈缺损等。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的变化,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治疗手段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治疗方法上采取个性化、综合性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常与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导致脾胃功能失常,湿热内蕴,气机不利,肠络受损有关,治疗上除内服药物外,还有许多简、便、廉的的特色疗法。
◎中药保留灌肠法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用导管将中药液体自肛门灌至直肠、结肠的方法,可使药液与肠黏膜病灶直接接触,避免药物代谢的首关消除效应,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从而达到刺激肠蠕动,软化、清除粪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愈合,增强免疫力,减少口服药的副反应的功效。常用药物有敛疮生肌止血类,如白及、侧柏叶,活血化瘀类,如丹参、三七,清热解毒类,如黄连、白头翁等。还可加入益生菌等以助调节肠道菌群。
操作方法:排便、排尿后,将导管插入肛管15~20cm,灌注中药煎剂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次,灌注时患者需抬高臀部,以延长药物保留的时间并可扩大分布范围。
◎敷脐疗法
(1)吴茱萸粉适量,黑醋5毫升调和,外敷脐部,每12小时更换一次,适用于本病寒湿型。
(2)猪苓、滑石粉、生姜汁各适量,前两味共为细末,以生姜汁调成膏状,敷于脐部,每日换药一次,适用于本病湿热型。
(3)黄芪、当归适量,黄酒调和,共调如泥,敷脐,每日换药1~2次,适用于本病气滞血瘀型。
◎针灸疗法
针法常用穴位有脾俞、天枢、足三里、中脘、大肠俞、肺俞、章门、命门、丰隆等。灸法常用主穴有天枢、中脘、关元、神阙,配穴有足三里、脾俞、章门、命门。选艾绒适量,做成小艾炷直接灸,每穴3~5壮,为加强疗效,还可配合捏脊疗法或穴位埋线法。
供稿:宋熠林
编辑:宋熠林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