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恶性肿瘤

鼻及鼻窦的恶性肿瘤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范围内仅次于鼻咽癌和喉癌而居第三位,临床上并不少见。我国统计数据表明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05%~3.66%,国外报道为0.2%~2.5%。在鼻窦恶性肿瘤中,原发于上颌窦者最多见,甚至可占60%~80%,其次为筛窦,原发于额窦和蝶窦者少见。鼻及鼻窦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癌多发生于40~60岁,肉瘤则发生在年龄较轻者,甚至可见于婴幼儿。

在病理学上,鼻及鼻窦癌肿多数为鳞状细胞癌,好发于上颌窦;腺癌次之,好发于筛窦。此外,尚有腺样囊性癌、淋巴上皮癌、未分化癌、移行上皮癌、乳头状瘤癌变、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肉瘤仅占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10%~20%,好发于鼻腔和上颌窦,以恶性淋巴瘤为最多;软组织肉瘤有纤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软骨肉瘤、横纹肌肉瘤等。

鼻腔恶性肿瘤

鼻腔恶性肿瘤大多继发于鼻窦、外鼻、眼眶、鼻咽等处的恶性肿瘤的直接扩散。原发性鼻腔恶性肿瘤少见,可起源于鼻腔内任何部位,但较常见于鼻腔侧壁,如中鼻甲、中鼻道、下鼻甲,少数起自鼻中隔。

原发性鼻腔恶性肿瘤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使鼻腔黏膜上皮化生为鳞状上皮和移行上皮,进一步癌变;②放疗后诱发;③外伤;④交界性良性肿瘤的恶变,如内翻性乳头状瘤、神经鞘膜瘤、小唾液腺多形性腺瘤。

以上皮源性癌肿为主,其中未分化癌和鳞状细胞癌占80%以上,此外,尚有腺样囊性癌、腺癌、基底细胞癌、嗅神经上皮癌等。近年来,鼻腔恶性淋巴瘤的报道增多,可表现为黏膜粗糙不平、稍隆起、肿胀、糜烂、坏死或浸润,而无明显肿块。

恶性黑色素瘤的报道近年来亦有增多,近半数可无黑色素表现。起源于上颌窦、筛窦的恶性肿瘤早期就可侵入鼻腔,容易被误诊为鼻腔原发性恶性肿瘤。继发于鼻窦侵入鼻腔的恶性肿瘤,在病理学上以鳞状细胞癌为多,很少有未分化癌。

早期仅有单侧鼻塞、鼻出血等症状,以后可出现鼻、面部麻木感、胀满感,顽固性头痛,进行性单侧鼻塞,反复少量鼻出血,嗅觉减退或丧失。患者常有多次“鼻息肉”切除手术及术后迅速复发的病史。继发感染或肿瘤溃烂时,可出现恶臭的血性鼻涕,反复大量鼻出血。

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可有黑色黏稠鼻涕。晚期肿瘤常充满鼻腔,将鼻中隔推向对侧,常侵犯鼻窦、鼻咽部、眼眶、腭、牙槽等部位,出现相应症状,如视力减退、复视、眼球移位、突眼、面颊膨隆、腭部肿块、耳鸣、听力减退和剧烈头痛等。检查见鼻腔癌肿大多呈广基息肉样、乳头状、桑葚或菜花样,粉红色或红色,质地较硬而脆,表面溃破及坏死,触之易出血。常伴有鼻息肉或化脓性鼻窦炎。

早期诊断取决于对早期症状足够重视和警惕。遇40岁以上患者,近期出现单侧进行性鼻塞伴血性鼻涕者,或长期鼻窦炎,近期出现剧烈头痛和鼻出血者,多次“鼻息肉”切除手术及术后迅速复发者,均应怀疑鼻腔恶性肿瘤的可能,应及时送病理学检查。鼻窦X线片和CT有助于明确肿瘤的原发部位及其扩展、侵犯范围。

应采取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前、术后放疗和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手术径路多采用鼻侧切开或唇下正中切口。对放射线敏感的恶性淋巴瘤、未分化癌,晚期肿瘤或高龄、体弱不适于手术者,应以放疗和化疗为主,行根治性或姑息性治疗。

赞赏

长按







































中医治疗白癜风方法
白癜风初期的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engv.com/lblyy/7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