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病例气管小叶毛细血管瘤一例

点击标题下「蓝色名」可快速

文章来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38(11):-

作者:杨晓红陈颖魏雪梅艾尼瓦尔杨智晖

正文

患者女,56岁,因慢性咳嗽、咳痰10余年,咯血3d于年11月10日急诊入院。患者慢性咳嗽、咳痰病史10余年。年11月初受凉后咳嗽、咳痰症状加重,并出现咯鲜红色血,量约ml,伴有胸闷、气短、头晕及全身乏力。医院行止血、输血及抗感染治疗后咯血停止转入我院。入院体检呈贫血貌,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余未见异常。D–二聚体为1.37mg/L。血气分析结果正常。肺部CT示:(1)双下肺下叶斑片、索条影,考虑为炎性病变;(2)气管下段腔内可见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光滑(图1)。给予抗感染、对症止血治疗后复查肺部CT示炎症吸收,行支气管镜检查:气管中段前壁可见菜花样新生物,表面出血,膜部可见结节样隆起(图2)。活检病理回报黏膜慢性炎症,内见真菌菌团,过碘酸雪夫(PSA)染色阳性(图3)。气管中段灌洗液检测示:柱状上皮细胞、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主气管中段刷片(2次):仅见个别柱状上皮细胞(图4)。诊断考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继发真菌感染,给予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患者未再咯血。于年1月中旬无诱因出现咳嗽、咳黄痰,并有吸气性呼吸困难,急诊收住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入院体检:口唇轻度发绀,双肺可闻及满布吸气相干鸣音,余未见特殊异常。血气分析示:pH值为7.,PaO2为50.9mmHg(1mmHg=0.kPa),PaCO2为45.2mmHg,HCO3–为5.5mmol/L。D–二聚体正常。肺部强化CT及支气管成像示:气管下段腔内可见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光滑(图5,图6,图7)。再次给予纠正呼吸衰竭治疗后症状好转,转入我科,行电子气管镜(软镜)检查可见气管内新生物形成,于全身麻醉下应用硬质支气管镜(硬镜)进入主气管,软镜经硬镜进入气道,镜下于气管下段右前侧壁可见一新生物,堵塞主支气管约80%,表面附有白苔(图8)。给予电圈套器、CO2冷冻及氩等离子体凝固(argonplasmacoagulation,APC)治疗,局部有少量出血给予高频电刀止血治疗。切下新生物病理(医院)示分叶毛细血管瘤,表面伴糜烂坏死,免疫组织化学:广谱细胞角蛋白(pancytokeratin,AE1/AE3)阴性;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lateletendothelialcelladhesionmolecule–1,PECAM–1/CD31)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抗CD34阳性;增殖指数(Ki–67)阳性20%;人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黑色素瘤抗体(HMB45)阴性;人S蛋白(S–)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阴性(图9)。诊断为气管内分叶毛细血管瘤(lobularcapillaryhemangiomas,LCH)。术后患者再无咳嗽、咳痰、咯血及呼吸困难。1个月后复查气管镜发现原位置附近有轻微隆起(图10),患者家属遂到外院行气管内近距离放射治疗,放射治疗2个月后再次到我院复查气管镜于会厌处可见针尖样隆起,患者拒绝进一步诊疗。电话随诊至今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

图1年11月胸部CT示气管下段腔内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光滑

图2年11月电子支气管镜示气管中段前壁菜花样新生物,表面出血,膜部可见结节样隆起

图3气管镜活检病理示黏膜慢性炎症,内见真菌菌团,PSA(+) HE 低倍放大

图4气管中段灌洗液示柱状上皮细胞、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主气管中段刷片(2次):仅见个别柱状上皮细胞 HE 低倍放大

图5~7年2月肺部强化CT及支气管成像示气管下段腔内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光滑

图8气管镜下气管下段右前侧壁可见一新生物,堵塞主支气管约80%,表面附有白苔

图9切下新生物病理(医院阅片)示分叶毛细血管瘤,表面伴糜烂坏死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低倍放大

图10气管镜示原位置附近可见轻微隆起

讨论

原发性气管肿瘤十分罕见,气管内肿瘤占所有上呼吸道肿瘤的2%,成人通常为恶性。LCH为罕见病例。年Grillo和Mathisen曾统计26年来的例气管肿瘤,其中仅有1例是血管瘤;在另一项研究中,27例气管肿瘤患者中只有1例血管瘤。近年来国外报道的病例逐渐增多,但国内鲜有报道。目前检索到已报道病例18例,发病年龄15~74岁,平均年龄45.3岁,男∶女=11∶7。本例为56岁老年女性。

气管内LCH的发生机制及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自然的发展或局部刺激和轻微的创伤引起。还可能与细菌和病毒感染、激素的刺激相关,新生血管和肉芽组织生长因子也被认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本组病例气管内LCH患者在第1次入院发现气管内有黏膜隆起病变,当时予气管镜下活检,2个月后活检部位新生物迅速增大,并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症状,考虑是否与活检造成局部刺激,病变生长相关。

气管内LCH临床症状以咯血为主要症状,症状随肿瘤生长部位、生长速度和支气管腔有否阻塞、局部浸润而异。发生在大气道或者病灶大的支气管内LCH可有呼吸困难、阻塞性肺炎等表现,当肿瘤表面出现炎症溃疡,可出现痰中带血症状,当瘤体破裂可能出现大咯血。本例患者有慢性咳嗽、咳痰病史,突发性大咯血,因病灶发生在主气管,且较大,故临床表现伴明显的胸闷,吸气性呼吸困难,体检双肺可闻及吸气相哮鸣音。

此疾病胸部X线往往不易发现,胸部CT特别是三维成像对于病灶往往可以清晰显示,本例患者2次入院时胸部CT均有表现,肺部CT成像示气管下段腔内可见占位性病灶,气管镜检查可见新生物。

电子支气管镜可见新生物,因此需要与以下气管内肿瘤相鉴别:(1)支气管类癌;(2)黏液表皮样癌;(3)支气管软骨瘤;(4)气管毛细血管瘤。确诊需要气管镜、组织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气管镜检查有助于诊断,但受病灶范围、浸润深度及部位的影响,容易漏诊。因此,应用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可以取下完整病灶,有助于对病灶的性质和程度的判断并进行组织学检查,同时还起到解除气道阻塞的治疗作用。病理组织学特征:肿瘤位于黏膜或真皮内,无包膜,但界限清楚,由新生的毛细血管构成,呈小叶状或簇状分布,管腔或有或无,管径大小不一。在LCH中所见的这种显著的核分裂,在间叶的良性病变中罕见表面被覆黏膜或皮肤常有溃疡形成,溃疡周边的鳞状上皮往往包绕病变的两侧及底部,呈披肩样或衣领样改变,这也是LCH的组织学特性之一,溃疡处常有大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和丰富的肉芽组织形成,深部小叶结构清晰。免疫组织化学:除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的标记物FⅧ、CD31、CD34外,还表达SM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细胞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

气管内LCH治疗包括圈套烧灼术,切除活检或斑块辐射。近些年来APC、电圈套器、Nd:YAG激光及动脉栓塞对于气管LCH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当肿瘤引起管腔严重狭窄,患者明显呼吸困难,随时可有窒息危险时,难以在局部麻醉下支气管检查。医院曾报道2例气管内LCH行气管内近距离照射治疗,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本例第1次入院时使用活检钳,随后1个月突然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通过胸部CT及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病变较前明显增大,并出现阻塞气管80%,考虑不除外第1次活检未能完全切除,但活检不可避免的对病灶组织造成创伤,短期内病变突然快速增大,明显阻塞管腔;再次就诊时充分评估病情后决定行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术前行常规气管镜检查,了解病灶形态及定位,未行活检,再次完善增强CT及气管成像,充分评估病灶出血风险,考虑到大出血的风险,选择采用全身麻醉下硬质气管镜及软性支气管镜相结合,以硬质气管镜为通道,软镜进行各种内镜介入操作切除新生物,在取得病理标本同时迅速缓解气道阻塞症状。考虑本例肿瘤基底宽、明显突出管壁,首先电圈套器、CO2冷冻,然后APC配合止血。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再出现咯血。通过近1个月的随访,患者气管内可见轻微隆起,考虑可能为上次术后残存,不除外复发可能,建议患者进一步气管内介入治疗。但患者要求转至外院治疗,后外院予气管内近距离照射治疗,治疗后2个月复查气管镜发现会厌处再发新生物,但患者拒绝活检治疗,并放弃进一步治疗。由于本病罕见,查阅文献显示目前普遍治疗方法为直接切除,气管内介入治疗、气管内近距离照射也有报道。此患者应用了后两种方法,但均有不同程度再发。故本病治疗最佳方案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参考文献(略)

微病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或菜单栏“微活动”→“微病例”,获取更多《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相关病例,还可以留下您对该病例的评论噢!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业医院
寒假白癜风要注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engv.com/lblyiy/94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