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弧图
来源网络
A:"宝宝自从外婆家回来就一直睡不好,晚上一直哭闹。"
B:"这被吓到了!"A:"那怎么办?"B:"以前的人叫鬼上身,所以要"驱鬼收魂",只要拿他的衣服到门口叫他的名字,然后把那衣服盖他身上,就可以了"
……
这段对话来自某育儿交流群,当时就想这都是21世纪的“辣妈”了,为何交流起来还有这么浓郁的"迷信味道"。想来在我老家还有专门“驱邪师傅”这个职业,专职“收魂”呢,谁家小孩“被吓到”后就去找他“指手画脚”一番。
民间更是流传着多种“收魂”法:"晚上宝宝睡觉时拍拍他的枕头,拍三下""枕头下面放剪刀""晚上孩子睡熟后,点一根香,叫他的名字,说回来吧,多叫几遍,等香燃尽后再开灯"……这些方法大概大家都听说过吧。基本都是老一辈口口相传下来的,作为现代"辣妈"我相信没几个人会真的相信"它有科学道理",但有时候实在不知道怎么办,也为让老人安心就做了,反正也没损失什么。
既能安慰到大人我认为它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有的方法是可能伤害到宝宝的身体,就必须谨慎了。比如吃珍珠粉,珍珠是生长在海水里的物种,性质非常寒凉,无故去吃很可能造成腹泻伤害肠道;
有的费尽千辛万苦从香港找人带"保婴丹",说是”治惊吓“,"保婴丹"是纯中药,所含全蝉蜕、琥珀、天竺黄等都是比较厉害的药材,个人认为适应范围非常小,不适合大面积宣广给宝宝吃,更有新闻频曝其铅汞超标(不论真假都不宜拿宝宝去冒风险不是吗?);而"八宝惊风散"听起来很像是专治"宝宝吓到",但看其成份和功效,有一些比"保婴丹"更"厉害"的中药成份,其适应范围也非常窄。
这些药物既能在市面流行多年,想来也不是一点作用没有,但吃中药尤其讲究对症,一定看好说明对症去吃,最好能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服用,而不是擅自猜测给宝宝扣上一个”吓到“的帽子去服用药物。其他吃的各地习俗不同还不同吃法,提醒大家用之前一定好好了解下,不盲目跟风,不要让宝宝心灵受"惊吓"后身体再受伤害。
“被吓到”到底怎么回事?那么"宝宝吓到"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总结下那些“被吓到”的症状:无故哭闹、惊醒、抽搐、睡不安稳等等,这些情况在婴儿期非常常见,以前的人们无从解释,只能根据症状臆想为"是吓到了"。
这些症状从科学育儿的角度,可能的原因有:1、肠绞痛肠绞痛宝宝会经常无故哭闹蹬腿边吃边哭时候会惊醒后大哭,看起来“很难受”。“肠绞痛”的发作主要是由于婴儿肠道与神经的协调能力很弱,消化系统各个阶段的运作不受神经很好的协调控制导致气体不能顺利排出。大概20%的宝宝会发生肠绞痛,一般会从2~4周时开始,60%的宝宝到3个月左右都会好转,90%的宝宝到4个月的时候就好多了。改善可以用崔玉涛医生推荐的“西甲硅油”,也可用益生菌、腹部按摩、“飞机抱”、“排气操”等方式以缓解胀气减轻痛苦。
2、宝宝神经系统还不完善、不稳定,睡眠状态下有时候“惊醒”是正常的,毕竟不像成年人神经系统那么成熟。宝宝没有自主入睡的能力,惊醒后没有哄抱就很难自己入睡,就表现为醒后一直哭闹,通常经过安抚也能入睡。3、“惊跳反射”,这在医学上是有成熟理论的。惊吓反射是婴儿与生俱来的原始反射,从胚胎时期就已形成,它能帮助婴儿防御外来突袭。惊吓反射的典型表现就是惊醒,当移动婴儿或者有突然的声响时,他会出现四肢外张、颈部伸直或大哭。
这种反射在新生儿期最明显,一般两个月后逐渐消退,没有消退的“惊跳反射”将对婴儿此后的睡眠、运动、情绪、适应力等产生深远影响。
“惊跳反射”表现为对周边事物变化很敏感,听到某种声音、换某钟环境、接触到陌生人等有更“强烈”的反应。“惊跳反射”没有完全消退的影响会到成年甚至伴随终身,有的人无法融入新环境、拿到某种贵重物品时手抖、听到鸣笛、划玻璃等声音时简直无法忍受等等都有可能是早期“惊跳反射”没有消失的表现。这种情况最好的预防就是在早期积极进行听力和视力的训练,帮助宝宝多运动、做身体按摩,多去户外走走,让他在日常就“不断接受刺激”,以减少对”突然刺激“的不适应感。
这方面想要了解更多的话可以看看婴儿早期发展的专家王荣辉的相关理论。还有一种"吓到",是宝宝确实可能被"瞬间惊吓"了,比如从床上摔倒,比如受到突然的的光线或声音,这突如其来的刺激让宝宝受到了"惊吓"(即便是成人也会被某种刺激吓到嘛),而且宝宝的“惊吓”记忆不会持久,他很快就忘了(就像他吃手指的时候你用别的玩具转移他的注意力,他就忘了吃手指,说明宝宝只有"短暂记忆"),这种"吓到"是暂时的是不恐惧的。是无需任何处理的。
营养师妈妈蓝弧
所以,下次如果你觉得宝宝“吓到了”,请先分析原因,很多时候都是不用处理只需安抚的,日常多做有益于宝宝身心健康发展的训练能帮助他减少被吓哦。
如果一定要做点啥才安心,那就“收魂”吧----至少那样不会伤害到宝宝身体。
粉丝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