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发现双侧颈部包块,这个疾病千万不要漏

北京哪间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患儿,男,4岁,因「发现双侧颈部包块1周」入院。患儿1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双侧颈部包块,无局部红肿、疼痛,伴双眼睑浮肿,伴咽痛,伴发热,家属重视,遂至我院门诊就诊,予收住院进一步治疗。患儿自起病以来,无咳嗽,无流涕,无气促,无发绀,无腹痛,精神一般,胃纳欠佳,睡眠可,大小便正常。查体:T38℃,R28次/分,P次/分,BP90/60mmHg。精神一般,营养中等。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出血点。双侧颈部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左侧最大约3cm×3cm,右侧最大约2cm×3cm,质软,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余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眼睑浮肿,口腔粘膜光滑,咽充血,双侧扁桃体I°肿大。腹部平软,肝肋下未及,脾肋下1.5cm,质软,无触痛,肠鸣音正常。心肺查体未见异常。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分类、EB病毒抗体、EB病毒DNA荧光定量腹部彩超:脾大,肝脏、胆囊、胆管、胰腺未见明显异常。最后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诊断依据1.患儿,男,4岁,学龄前期,出现双侧颈部包块,伴双眼睑浮肿、发热、咽痛。2.查体:双侧颈部多个淋巴结肿大,咽充血,双侧扁桃体I°肿大,脾肿大。3.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占31%;腹部彩超提示脾大。4.EB病毒抗体抗VCA-IgM(+),EBV-DNA荧光定量PCR升高。予卧床休息、阿昔洛韦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在临床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各异,可以颈部包块作为首发症状,需要注意鉴别诊断。在此,笔者总结了有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知识,与各位儿科医生一起讨论和学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是指由原发性EB病毒(EBV)感染所致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典型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可合并肝脾肿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2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2.传播方式:主要通过唾液传播。3典型临床表现1.发热:约1周,重者2周或更久,幼儿可不明显;2.咽峡炎:扁桃体充血、肿大,50%扁桃体有灰白色渗出物,25%上颚有瘀点;3.淋巴结肿大:任何淋巴结均可受累,但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4.肝脏肿大:大多数在肋下2cm以内,可伴有肝功能异常;5.脾脏肿大:偶可发生脾破裂;6.眼睑水肿:15%~25%的患儿可有眼睑水肿;7.皮疹:发生率为15%~20%,可出现多形性皮疹,如丘疹、斑丘疹、荨麻疹、猩红热样斑疹、出血性皮疹等,多在病程4~10天出现,持续3~7天消退,消退后不脱屑,也无色素沉着。4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增加,常>10×/L,高者可达(30~50)×/L,淋巴细胞百分比≥50%,其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应注意,和IM同样的异型淋巴细胞可出现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传染性肝炎、风疹等疾病中,但其百分比一般不超过10%。2.血清嗜异凝集反应:IM患者血液中出现IgM嗜异性抗体,能凝集绵羊红细胞或马红细胞,1:40以上即为阳性反应,1:80以上更具有价值。但是阳性率较低,因此诊断价值有限。3.EB病毒特异性抗体:机体感染EBV后,能针对不同的抗原成分产生相应的抗体。

衣壳抗原(VCA):抗VCA-IgM是新近EBV感染的标志,可维持4~8周,最长可达3个月;抗VCA-IgG可终生存在,低亲和力时提示急性期感染,而恢复期则以高亲和力抗体为主。

早期抗原(EA):抗EA-IgG是近期感染或EBV活跃增殖的标志。

核心抗原(EBNA):抗NA-IgG在发病后3~4周出现,持续终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淋巴细胞决定的膜抗原(LYDMA):其抗体是补体结合抗体,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膜抗原(MA):MA是中和性抗原,可以产生相应的中和抗体。

4.EB病毒培养:需时长,技术复杂,费用昂贵,因此临床诊断价值不大。5.EBV-DNA荧光定量PCR: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传单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5诊断及鉴别诊断1.临床症状:

发热

咽峡炎

颈部淋巴结肿大

肝脏肿大

脾脏肿大

眼睑水肿

2.实验室检查:

抗VCA-IgM和抗VCA-IgG抗体阳性,且抗NA-IgG阴性

抗VCA-IgM阴性,但抗VCA-IgG抗体阳性,且为低亲和力抗体

双份血清抗VCA-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和(或)淋巴细胞增多≥5×/L

临床诊断病例:满足上述临床症状中任意3项及实验室检查中第4项;实验室确诊病例:满足上述临床症状中任意3项及实验室检查中第1~3条中任意1项。注意与巨细胞病毒、腺病毒、弓形虫、肝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及风疹病毒引起的类IM,以及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相鉴别。6治疗IM为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无特效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1.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脾肿大患者注意防治脾破裂,避免任何可能挤压或撞击脾脏的动作:

限制或避免运动:由于IM脾脏病理改变恢复很慢,因此,IM患儿尤其青少年应在症状改善2~3个月甚至6个月后才能剧烈运动;

腹部体格检查时动作要轻柔;

注意处理便秘;

IM患儿应尽量少用阿司匹林退热,因其可能诱发脾破裂及血小板减少。

2.对症支持治疗:高热时退热,肝功能损害时给予护肝降酶治疗。3.抗病毒治疗:能通过抑制病毒多聚酶、终止DNA链的延伸而产生抗病毒作用,可选用阿昔洛韦,每次5~10mg/kg,每日3次。但需要注意的是抗病毒治疗只能降低病毒复制水平和咽部排泌病毒时间,但不能减轻病情严重程度、缩短病程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4.抗生素的应用:如合并细菌感染,可使用敏感抗生素,但忌用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以免引起超敏反应,发生皮疹,加重病情。5.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普通病例不应使用,但如果发生咽扁桃体严重病变或水肿、神经系统病变、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的重症患者,短疗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疗程3~7天,一般应用泼尼松1mg/(kg·d),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60mg。IM是一良性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噬血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胡亚美,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儿童主要非肿瘤性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54(8):-.

[3]王群,谢正德.儿童EB病毒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5(10):-.

[4]肖波,毛金娥,陈万新.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与EBV-DNA定量分析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31(3):-.

策划:syncode题图来源:站酷海洛扫码立即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gengv.com/lblyiy/118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