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替我们数算着日子
弋舟
年1月23日,离过年只剩下四天时间,青年陈子医院做春节前的最后一次复查。他在这部十余万字的抗癌日记中,鲜见地记录下一个确凿的日子—23日。
不到一年前,青年陈子衿被确诊为淋巴癌四期,这个在豆瓣阅读平台自我定义为“九零后,生于湖北,高龄隐形正太,资深圣母。靠脸吃饭未遂,只好深度挖掘不存在的才华”的年轻人,时间轴至此位移,在另外的时空里旋转。
消毒水、无菌舱、手术、化疗、恶心、呕吐,深夜闪烁的手机和电脑,陌生到近乎虚构的读者……
年1月23日,七个月后,这个日子被青年陈子衿如是补录:
抽完血,我便坐在电梯间的椅子上等结果,我妈去加热饭菜了,做完移植出舱后,我依旧按照当时下发的食谱严格控制饮食,上面写着“一年内不要在外面的餐厅吃饭”,医院,我妈便起个大早做好中午的饭菜,医院的微波炉里加热,至于她自己,总是下楼买两个馒头对付过去。
这段文字折射着这部抗癌日记的基本文风。流畅、平静,显而易见的朴素,并且,“及物”。
流畅似乎应该是行文的基本要求,但遗憾的是,这基本的要求如今都会显得稀缺。青年陈子衿的文字能力好过我所见识到的许多“作家”,但我不想使用别的说辞来形容他的文笔,因为除了“流畅”之外,此处使用任何其他的辞藻,都会令我觉得是走到了“好”的反面。
这便事关了“平静”。平静何其难,尤其在我们被铿锵、声嘶力竭、“鸡汤美文”以及痞子语言淹没的当下;尤其,在一个文学青年记录着自己的抗癌经历之时—可以想见,他能克制住自己汹涌的“文学性”的抒情企图,几乎算得上是一桩奇迹。
青年陈子衿创造了这个奇迹。
尽管他还是忍不住透露了自己的“秘密”—“我生病之后,有一件事我始终放不下,我没有对任何人说过,因为羞于启齿,可我清楚它对于自己人生的分量。那件事便是写小说。”
我得感谢“这件事”,替陈子衿,替我们这些读者。在我想来,正是写小说这件令他放不下、羞于启齿的事,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部作品难能可贵的平静,同时,也极大程度地赋予了一个罹患重疾的青年矜重的气质,从而有力地支撑住了他的精神,乃至他的肉体。
在“这件事”上,青年陈子衿已经站稳了一个“写小说者”的脚跟,那就是:放不下,却又羞于启齿。我可能把“这件事”的意义说小了,它岂仅仅是“写小说”那么轻浮,它其实是一个卑微的人必定会有的合格的立场。放不下,于是对生命顽强地眷恋;而羞于启齿,正是生命赋予的、令我们终生震惊不已的那份确凿写照,宛如生命的底色与秘密。在这个巨大的底色之上,我们终将亲历所有肉体的兴衰,亲历所有精神的起伏,并且,终将惊诧于天地之不仁,终将,怀着巨大的羞怯去源源不断地感激;在这个巨大的秘密之下,如果你获得了平静,你便获得了尊严,获得了全胜的可能,并且,你还终将获得光荣的朴素。
青年陈子衿的朴素,不仅仅关乎他的家世,在我看来,他朴素的根源,依然事关“羞于启齿”,事关那天赋一般的巨大的羞怯本性。
踏上公交车,她给了我两块钱,自己又偷偷地将一块钱的纸币折很多次,浑水摸鱼地扔进投币口。我说过她几次,她笑笑,下一次却还是只拿一块,我就不管她了。
他这是在描述自己母亲乘公交车时的情形。这个细节令我震动的程度,不亚于他对于那些医疗过程的自然主义记录。
医院,坐上了“回家”的公交车。我说:“你投两块吧。”她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投了两块钱。我挺高兴的,虽然知道下次她还是只会投一块,可我还是高兴。
读到此处,我竟泪水汹涌。似乎于此之间,我和青年陈子衿共同面对了生命实相中的阳光与阴影,共同战栗,共同“挺高兴的”。因为,在这样的一个瞬间里,犹豫了一下的母亲,以一块钱的差额,补足了我们对于善美的盼望,矫正了我们对于尘世的误解,它令一位具体的母亲,成为了全部的“母亲”,也令庞然的病魔与尘埃一般琐碎的忽恶忽善浑然为生命的辽阔事实,在这个事实面前,善小与恶小,不为与为之,都成为了人性惊心动魄的试炼,都堪称瑰丽。正是对于这些细节的忠实记录,羞怯而自尊的青年陈子衿,以他的朴素,击退了傲慢的癌细胞,克服了浑水摸鱼的试探,在最小的局部却又是最大的生命局面里,赢得了人的尊严。
一个命悬一线的青年,医院的路上,恳求母亲不要失却人之体面……一块钱,两块钱,就是这么微不足道,就是如此“及物”。
“及物”重要吗?如果你读过太多泡沫一般的空洞文字,你就会明白“及物”何其重要。这不仅仅事关非虚构写作的伦理,于今,它甚至还事关我们的世界观与我们的方法论。至少,他以疾病不可撼动的存在,使得“真实”成为了无从遮蔽、无从美化和粉饰的事实,使得那个更为广大和本质的“青春”与“中国”得以部分地还原。
青年陈子衿没有书写那个人云亦云着的青春,但他结实地置身于大学生之中,汇入周遭呼号的病友、身边仓皇的亲人之内。令我难以决断的是,这一切,难道真的只能有赖于一场重疾的降临?淋巴癌四期。多么陌生,却真切如铁。
年1月23日,青年陈子衿想:我想我们暂时都死不了了,即便未来有再多波折,也会拼了命地向有光的地方挤过去,苟且偷生,似乎也挺好。他既盼望“拼了命地向有光的地方挤过去”,又理解了“苟且偷生”的本意。七个月后,他在豆瓣阅读所开的专栏下面有人如是留言:
如期阅读。
赞赞赞,每周都期待更新。
写得好棒,每期都看,真心希望你早日康复。
看到你的文字让我想到爸爸,和你一样的病,上个月进舱移植感染,现在仍在ICU生命垂危……唉。
喜欢!向你学习!
…………
年1月23日,我在干什么?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