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
女,42岁,胸背部疼痛2天,主要位于心前区、胸骨下段及背部,活动后加重,至今不能缓解,伴头痛、右上肢疼痛,伴右手麻木,无胸闷、心慌、气短、咳嗽、咳痰、发热、咯血、头晕、黑曚、腹胀、腹痛等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无异常。CT平扫
动脉期
静脉期
肺窗
快来和我一起开动脑筋吧!分析
定位:中年女性,位于前纵隔,邻近肺组织受压。
定性:前纵隔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增强周边血管环绕,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坏死不强化。前纵隔常见肿瘤包括胸腺瘤、淋巴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胸骨后甲状腺肿合并的甲状腺来源肿瘤、生殖源性肿瘤等。
结果
先天性肺呼吸道畸形(CPAM)MR前上纵隔神经内分泌癌伴坏死
神经内分泌癌是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多见于消化道、支气管和其他部位,根据年WHO关于NET组织学最新分类标准,将NEC分为典型类癌(低级别)、不典型类癌(中等级别)、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小细胞癌(高级别)4种类型。
纵隔神经内分泌癌好发于中年男性,以40~60岁居多。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合成、存储和释放肽类或胺类激素,引起相应的症状,如脸红、腹痛、腹泻、哮喘等,称为类癌综合征。但原发于纵隔的神经内分泌癌很少有神经内分泌症状。
肿瘤以圆形、类圆形多见,边界多清楚,可见钙化,局部侵犯常见。部分典型病例可见线状或包膜样血管密度,强化当肿瘤体积较大、生长速度快时,形状会不规则。多数肿瘤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密度,增强呈中度至明显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当瘤体较大时常有斑片状坏死或囊变区,其密度常不均匀。
鉴别:
①胸腺瘤鉴别。胸腺瘤好发年龄为40岁左右,稍小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年龄,胸腺瘤低危组(A、AB、B1型)多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较易鉴别;高危组(B2、B3型)和胸腺癌则呈浸润生长,伴坏死及不规则钙化,可见淋巴结、胸膜及肺转移,与神经内分泌癌鉴别困难,但高危组胸腺瘤CT增强多为中等强化,罕见纤维血管分隔,胸外转移率低于神经内分泌肿瘤。
②淋巴瘤,好发于青少年和老年,多发结节样融合,密度均匀,常包绕血管生长,轻中度强化。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