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结肠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中晚期可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而后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黏液便或黏血便。肿瘤溃烂、失血、毒素吸收后,常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下肢水肿等症状。
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因溃疡性结肠炎辞职;8月29日,《黑豹》男演员查德维克·博斯曼因结肠癌去世!年12月,安倍再度担任日本首相至今。年,安倍第一次出任日本首相时,就在一年后因病辞职。据报道,安倍自中学时代起已常腹痛,大学期间确诊是溃疡性大肠炎,是多年未治的宿疾。年,博斯曼在漫威的《黑豹》中主演了非洲神秘国家瓦坎达的国王特查拉,同时也是黑豹的继承者。这部电影获得7项奥斯卡提名,博斯曼也因此而走红。外媒同时报道,早在年,博斯曼就被诊断为结肠癌,开始了为期4年同病魔的抗争,而诸如《黑豹》《复仇者联盟3、4》《誓血五人组》等电影,都是他在患癌期间,辗转在无数手术和化疗之中所拍摄的。“能演绎真人版的特查拉国王,他的职业生涯很光荣。”博斯曼的家人在声明中表示,他是一名真正的斗士。“黑豹”逝世,漫威超级英雄纷纷在网上发表悼念,许多网友更是表示心碎。在这里,除了对英雄逝世感到痛心和悼念外,更多的提醒大家,重视这个在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名靠前、带走了许许多多宝贵生命的结直肠癌。01
什么是结直肠癌?
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而表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则表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为2~3:1。在我国,结直肠癌是第三大高发癌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根据年《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新发病例42.92万人,死亡病例28.14万人。
结直肠癌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发病原因仍不清楚,可以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任何部位,但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多见,其余依次见于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
癌瘤大多数为腺癌,少数为鳞状上皮癌及粘液癌。结直肠癌可以通过淋巴、血液循环及直接蔓延等途径,播散到其他组织和脏器。根据临床表现、X射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以确诊。
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和手术根治。一般癌肿只限于肠壁者预后较好,浸润到肠外者预后较差,年轻患者、癌瘤浸润广泛、有转移者或有并发症者预后不良。
02
早期结直肠癌有哪些症状?
结肠癌因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具体如下:1.右半结肠癌早期可为腹胀不适,主要临床症状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贫血、疲劳、腹痛。右半结肠癌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出疲劳、乏力、气短等症状。右半结肠因肠腔宽大,早期无明显症状,肿瘤生长至一定体积才会出现腹部症状,这也是右半结肠癌确诊时分期往往较晚的主要原因之一。2.左半结肠癌更容易引起完全性或部分性肠梗阻,因为左半结肠肠腔相对狭窄,尤其是乙状结肠肠腔迂曲,且粪便行进到此大多已成型、干结,所以容易发生肠腔阻塞。此外,左半结肠癌常见症状可有大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痛、腹胀等。3.结肠癌器官转移远处转移主要是肝脏,淋巴转移一般由近而远扩散,也有不按顺序的跨越转移。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的几率更多。结肠癌癌细胞或癌栓子也可通过血液转移,先到肝脏,后达肺、脑、骨等其他组织脏器。结肠癌也可直接浸润周围组织与脏器,脱落在肠腔内,可种植到别处黏膜上。播散至全腹者,可引起癌性腹膜炎,出现腹腔积液等。03
预防结直肠癌,我们能做什么?
早诊早筛是关键结(直)肠癌从癌前病变(腺瘤)发展到恶性病灶,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从正常黏膜发生,发展到转移性癌到最终导致病人死亡,会经历正常粘膜上皮—增生性息肉—腺瘤—早期癌—进展癌—广泛转移—死亡的过程,全程长达10-15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通常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而这些症状通常不能引起人们重视,等出现更严重症状,如黑便、体重下降、贫血等情况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而结肠癌是少数能通过筛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平教授表示,在所有恶性肿瘤的早诊早治项目中,结直肠癌的早诊率最高,达到90%以上。另根据《中国预防医学杂志》发布的《北京市人群大肠癌筛查成本分析》数据显示,受检者通过体检筛查发现的结直肠癌中,I期占72%,而门诊就诊中发现的结直肠癌中I期只占13%,有28%的人在就诊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了。所以通过体检筛查,可以提高肠镜筛查的依从率,有效发现早期结直肠癌,从而实现肠道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图源:前FDA资深专家、泛生子首席医疗官胡云富博士PPT不过,首都医科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姚宏伟教授在一次行业会议上也指出,常规体检中的直肠指诊因为令人尴尬和不适,一直是体检中弃检率最高的项目之一。而且因为经济和时间成本等原因,以及对肠镜这种有创筛查方式的恐惧,导致肠镜的依从性差。所以对于结直肠癌筛查,没有“最好”的策略,应选择最能让人们依从的策略才能达到最好效果。比如高危人群应首先建议肠镜检查,或每年进行FIT-DNA检查,若阳性再跟进肠镜检查。《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建议,可以通过三级防治体系:初筛、精筛、诊治,逐步浓缩高危人群。国际权威指南推荐了肠癌的7种常见筛查方法:结肠镜、免疫法粪便隐血、粪便愈创木酯试验、乙状结肠镜加免疫法粪便隐血、结肠CT成像(仿真结肠镜)、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单独的乙状结肠镜。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结肠镜检查:需要将软管插入肛门,让医生观察和切除息肉或尚未扩散的癌组织。如果结肠中未发现任何异常,一般10年内都不需要再进行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这种简化的结肠镜是另一种合适的选择,可以观察到下结肠和直肠。粪便潜血试验:结直肠癌经常引起出血,该方法用于检查粪便样本中是否有血液,每年一次。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CancerSociety,ACS)新近更新的结直肠癌筛查指南,建议45岁开始进行肠癌筛查,强烈建议50岁以上的成年人定期进行肠癌筛查。推荐可每年行粪便隐血试验,或每3年行多靶点粪便DNA检查,或每5年行乙状结肠镜的检查,或每10年行全结直肠镜检查。检查方式可根据被检查者的偏好选择,但必须注意的是,若粪便检查有阳性结果,则需行肠镜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04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有什么关系?
最近,上海交通大医院研究团队(孙丹凤,陈萦晅,房静远)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ScienceReview,NSR)发表文章,就结直肠癌中菌群与表观遗传修饰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综述,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肠道菌群与miRNA:二者可相互影响,肠道菌群可影响miRNA的表达,miRNA亦可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
肠道菌群与DNA甲基化:肠道菌群可影响宿主目的基因DNA甲基化水平,从而调控基因表达;
肠道菌群与组蛋白修饰:肠道菌群可直接影响肠上皮细胞内组蛋白甲基化及乙酰化修饰,且此作用可通过饮食结构改变而实现,例如,肠道菌群可分解饮食中的纤维素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CFA可作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直接调控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维持正常黏膜屏障;
肠道菌群与肠道稳态: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可影响T细胞发育,例如,SCFA可诱导分化Foxp3+Treg细胞,对抑制肠道炎症反应、维持肠道稳态起关键作用;
肠道菌群有望成为副作用小的潜在癌症治疗靶点。
肠道菌群对结直肠癌表观遗传的影响
综上所述,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表观遗传失调,可能引发粘膜炎症、屏障功能受损和生态失调,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结直肠癌发生过程。对于表观遗传修饰是如何参与寄主-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等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理解。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